第945章 司马英笔录(第 2/3 页)
明心见性,以大道之心,行那大道之事。如天之高远,朗阔一切,地之厚重,厚德而载物。
剑心之下,一切阻碍,一剑扫之。剑锋所过,大道所在。
这个境界的人,才是真正背负大道的人。如荆轲刺秦,名义上行光明之事,实则小人刺客之举。
在司马英的笔录之中,他是这样描述的,吾若为荆轲,定当手持三尺剑,杀上咸阳殿。
以光明正大之身,行那正大光明之事。
这一点看似很夸张,似乎是司马英在故意贬低荆轲,可事实上,这就是两种不同境界的行事作风,也是两人的不同之处。
当年司马英千里救秦王,杀进邯郸城,于千军万马之中,层层包围之下,一人一剑,带着秦王嬴政杀出一条血路。这是何等光明之举,岂是荆轲刺杀所能相比?
不过司马英终究不是荆轲,他的选择与荆轲完全不同,荆轲选择刺秦,而司马英选择扶秦。
所以说,司马英永远不可能又杀上咸阳殿的一天。
至于后面司马英对始皇帝所谓的背叛,实际上只是他有了别的选择,但这不代表真正的背叛。
当时,嬴守的父亲成嬌被奸人挑唆,攻打嬴政。嬴政勃然大怒,剿灭叛军,最终成嬌大败。
司马英不愿这兄弟二人相残,选择阻止,于是和始皇帝斗得难分难舍,以至于最终传出司马英背叛始皇帝的说法。
事实上,最后司马英虽然没有保住成嬌,但他护住了嬴守的母亲,还有尚未出身的嬴守。
只是成嬌之死,对司马英的影响太大,曾让他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错了。但在之后,他终于明白了一件事,找到剑道的最高境界。
于是他写下司马英笔录,最终被嬴守母亲带走。
在这笔录中,最后记载的剑道最高境界,又为第四境界,司马英称其为秦王剑,又名君王剑。
君王剑者第四剑,不剑之剑。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