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无人不知(第 3/3 页)
在签订契约书之前,韩毅开口提醒道:“我家娘子所过,日后她会大规模种植这种雪耳。到时候,怕是一个月至少能有数百斤新鲜雪耳。不知济世堂可否能收的完?”
自从被媳妇日日夜夜耳提面命的教导过以后,韩毅就格外在意各种契书上的种种细节。
按着媳妇说的话,那就是在小的条条框框都得要白纸黑字写下来才算数,没得现在粗粗拉拉的日后空口无凭再掰扯。
所以,在管事儿夸口落比之前,他可不就先行说起了媳妇的打算?
他这么一说,济世堂的管事儿倒是愣了一下,随后哈哈一笑说道:“韩家兄弟是个实诚人,不过我济世堂既许下这话了,那自然有底气能做到。”
顿了顿,他又说道,“不过韩兄弟提来了,那咱们再谨慎些,也是使得的。”
济世堂的管事儿改口,其实并算不上打脸。
而是他明白既然韩毅特地提醒,那这雪耳日后的产量绝不可能只是一个月数百斤。
要是万一产量达到上千斤,济世堂又无法及时运送出去,那这新鲜雪耳必然会腐烂坏掉。
退一万步说,就算他们把雪耳烘干,可价格就差出许多了。
虽然知道,无论是干雪耳还是新鲜雪耳,一匣子十五两的价钱都有足够的赚头。但没道理,烘干的雪耳平白让药房贴利。
俩人商量了一番,最后定下日后每月,韩毅送三百斤新鲜雪耳来。余下的雪耳,济世堂则全部按着烘干的价钱一斤十三两收购。
而韩毅这回带来的这一篓子雪耳,满打满算恰盛出一匣子来,一共是十五两整。
买卖达成,签字画押,最后这回的银货结算清楚。
大概半个时辰之后,韩毅就提着已经空荡荡的背篓,怀里揣着十五两银子跟新鲜出炉的契约书离开了济世堂。
说起来因着本地粮仓日渐丰裕,县城的街道上,都比前两年热闹了许多。
韩毅出了门,找到顺子兄弟俩,交代了一声,说自个还有点事儿要办,让这哥俩寻个面摊吃点东西,就再度离开了。
他先去买了一条卤肉,又打了一小坛好酒,想了想寻了个布庄扯了几尺花布,就往城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