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潜移默化(第 3/3 页)
只是秀秀担心他寒门出身,在外求学会受欺负。又觉得他年纪小,太早独身在外不适应。可若请先生来家中教书,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宽裕农家院,也请不来学问好的先生。
思来想去,就定下了开学堂的事儿。
后来既是开了学堂,有了先生,那全村的孩子都跟着沾了光。
在学堂起了以后,不说韩家在村里的光景如何,就只看早逝的韩老汉,凭着儿媳的功劳入了祠堂这一点,就够多少人眼红的了。
且不说那些外来户跟独门独户没个祖上依仗的门户,是怎么懊悔不叠,怎么拍着大腿后悔当初怎的就碍着林秀秀望门寡的名声,怕沾染上晦气,没提自家子侄儿孙上门求亲啊。
要是当初是他们家把人娶进门了,现在的日子,也该是让人羡慕眼馋的。
反正不管怎么说,要让外人瞧着,韩家得了林秀秀这个媳妇,真真是祖坟上冒青烟了。
相对的,那些天天见着韩毅护着林秀秀遛弯散步,恨不能把吃的用的捧到媳妇跟前的韩毅的姑娘们,现在对未来的相公也有了些许要求。
哪怕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最起码俩人得是真心实意疼着对方的。
别说什么妇人就该伺候相公,相夫教子,孝敬公婆。那也得看,家里的男人值不值得这般。
若是有哪个男的梗着脖子嫌弃媳妇的,都能被人用一句“那你学学韩家兄弟,你若能把我疼到心眼里,我也能把家里家外伺候的妥妥当当”!
反正就是一句话,在不知不觉总,林秀秀改变的,可不仅仅是桃溪村百十来户人家田地粮瓮的难处。
潜移默化中,她竟拔高了村里妇人们的地位,甚至隐隐让不少妇人对自己价值有了新的认知。
毕竟,只要在林氏作坊做工的妇人,一个月的工钱可不比家里老爷们少......而且,很多活计,妇人们能干的了,汉子们可都只能干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