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天下有粮(第 2/3 页)
好在他遇到了一户心善的庄稼户,把饿的几乎丢了半条命的他捡了回去,一碗见不着几粒米的汤水算是把他就活了。
打那以后,无处可去的他,就算是寻到了落脚之处。
就是在那几年里,他见识到了百姓疾苦,也见过因收成不好而饿死的孩童家人如何悲痛。
他见过为了一碗米,丧了人性,丢了伦理的事情......
以至于,戏文里所些的穷小子与牲畜抢食的事情,在他看来都算不得苦难。
后来唐府因着几十年未能再添男嗣,使得后继无人的唐大人心中焦急。恰在那时,管家提及庄子上打小个赶出去的大少爷......
无奈之下,身为宰辅的唐大人,只能把人寻了回去。
他回到唐家的时候,已经八.九岁,曾经那些困顿凄惨的生活,不仅没有把他心底的善意打碎,甚至越发让他早早有了悲天悯人的善心。
加上唐宰辅当初给他寻得启蒙先生,虽是大儒,可却怀着一副忧国忧民的心肠。所以,自启蒙开始,就教多了他胸怀百姓的观念。
以至于在考取功名,可以出仕为官时,相较于那些权谋跟荣耀,唐文元更想做在京城中算不得起眼的司农,为天下百姓谋利。
那时,纵使唐家人如何冷嘲热讽,唐老大人如何气急败坏的呵斥他,他都不曾改变心意。
尤记得当初,在皇上欲要让他入翰林时,他掷地有声的声音,“臣愿为司农,让天下百姓不缺吃穿!”
那信念,与如今林秀秀所言的“衣食无忧”何等相似。
可没等他有所建树,武朝便遇上了百年未曾遇到的天灾荒祸。后来他甚至一度开始自我怀疑,哪怕后来与同僚一起,埋头自古籍里寻找解决的办法,也未曾能压下心头隐隐的担忧。
哪里层想到,在桃溪村这不显山不露水之地,竟有一句话点破他心愿之人。
俩人相顾无言,可彼此又能从对方眼中,看到淡淡的笑意。
是了,为天下百姓谋福祉,让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在不受颠沛流离之苦,也不收暴动威胁,便是他们的心愿。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