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去山寨(第 1/3 页)
至于林秀秀买的那两本启蒙书,因着不是名家所著,倒便宜不少,可再便宜都用了整整半两银子。
若是换做是在书院或是私塾里备考的读书人,这纸墨跟书籍的用量,那可是要翻着倍的往上加呢。
一出一进的,二两银子打不住,哪能是寻常百姓能撑得住的啊!
不过......林秀秀摸了摸手里提着的宣纸,心里琢磨起了正事儿。
身为专业出身,她自然是遇到过许多为着造纸而专门做种植的农场。甚至,对造纸的流程跟发展,也颇为熟悉。
她记得曾被造纸厂的工作人员科普过,说古法造纸从原料到成为纸张,少说也要一百多道工序,一年多时间。甚至作为稻草的主原料,还并非随便收割来的都行。
只有杆子长,叶子少,纤维拉力更强的沙地稻草,才最适合制成宣纸。
而且如工艺好,纸张才能洁白干净。
当然其他稻草也并非不能制纸,只是稻秆短,叶子多,拉力差的稻草,加工与漂洗更难,便是制作出来,纸张颜色跟韧性也不会太好。
可是若是用上新手法制纸,那难度会小上许多。甚至一些草类树皮跟竹子,皆能成为造纸原料......
前者不易得,可后者漫山遍野可随处都是。
这事儿要是做成了,家中作坊又得一门进项不说,与国与民也是一桩好事儿。
她既要扎根在桃溪村,那自是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桃溪村往后辈辈都目不识丁,也不能想象日后小武跟自己的孩子,因着笔墨贵重得不到好的教育。
毕竟,哪怕她手里再有钱,可要想吸引有大才能的先生入穷乡僻壤之地教书育人,那也是困难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桃溪村出现读书人无法抗拒的东西。
而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能给那些先生提供用纸不觉得多纸笔,还有书籍资料。
-->>(第 1/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