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积善庆有余(第 4/4 页)
那窦知府听了果然大喜过望:“是凛志想出来的?”
那些官员就开始拍马屁“是窦大人教的好。”
“窦大人高才,学生也是有大前途大志向的人。”
老司农更是喜的直拽胡子:“如此丰收应当上奏朝廷,表彰窦大人和其学生。”
窦知府笑的红光满面的,这种功劳落到学生头上,他这个做老师的也是功不可没的。
要是皇上要封赏,他也是能够得到好处的,就又细细问了韩得平除了浇水灌溉,水稻高产的关键。
“大概不同的就是插秧吧,一般其他府城有水田的地带都是点种或者撒种,我们家的是采用插秧式的种植,还有农肥和虫害的管理……”
韩得平一边说着,几个农官竟然拿出纸笔详细的记录下来。
有个农官就询问韩得平:“那要是把插秧这个方法用到有水田的地方,是不是会更高产呢?”
韩得平摇头:“那也说不定,肯定是比以前要产的多的,究竟比不比旱地亩产高,就需要试过才知道。
而旱地的种植,就需要用到水井,井车这些,成本肯定是比水田地区要高的。”
窦知府点头:“这也不妨事,以后如果真的能够推广大面积种植旱稻,朝廷会想办法解决水井渠道问题。”
然后又收割了好几亩,亩产都在七百多斤左右,有两亩还高达了八百斤,几个农官看的都两眼放光了,是恨不得立刻就回去写折子上报朝廷。
窦知府笑的合不拢嘴“我大盛朝以后的生产力可是会提高不少啊,七百多斤的亩产,比粮食高出几倍去了。
就是那有水田的人家,通过插秧,合理灌溉浇种,防止虫害杂草技术也都能够提高到那么高,那大家何愁吃不上大米啊?”
众官员纷纷称是,一连割了十几亩都是差不多的产量,窦知府就命人带着几袋子旱地产的新米回去了。
剩下的时间,韩得平一家又都带着人收割稻谷,脱粒舀米,一百亩地的稻子最后收了七万七千多斤大米,一亩地合算到七百七十斤左右。
归到粮仓以后,光光打算卖一批,留一批种子,剩下的自家吃和庄园里的酿酒坊用,粮食和大米酿出来的酒的口感和质量也是不一样的,价格也不相同。
光光让韩得平给所有的亲朋好友家都送了一袋子大米,这可是自家旱地里生产的,喜悦要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