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人才(第 3/3 页)
他写好之后便主动找到了陶然庄。
彼时薛既安有事出去了,林越在小客室里接待了他,指出了他建言书中不合理的部分,让他回去继续修改,还建议他:“你不妨去各个作坊走一走转一转,然后问一问作坊里的工人们迫切的需求是什么,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如此一来才能做到言之有物。”
袁松脸上一红,“是,多谢林总指点。”他做好标记之后,便带着自己的建言书回去了。
之后,果真按照林越所说的,不再闭门造车,而是到处走访,坐到了随时发问随时记录,但并没有再急着动笔写什么。
如此到了二月杏花开放的时候,他才重新整理了一份建言书,这一次的建言书字数更多,足足有十万字,厚厚的一大叠。
刚好赶上第一纺织厂试运营,薛林二人干脆把他也一同带上了。
薛林二人莅临,纺织厂的领导层自然是要陪同的。
袁松眼界大开,这才真正理解什么叫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过去的自己确实如同井底之蛙一般。
这样一天走下来,各个车间都转到了,各种职能也都见识到了。
薛既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但觉得纺织厂这样运营起来还不错。
林越却觉得差强人意,可就目前桃源的资源来说,做到这一步已经算是难能可贵。
她也便给予了纺织厂领导层肯定。
中午和下午他们都在纺织厂食堂吃的饭,饭菜味道虽然不算有多好,胜在干净,而且荤素搭配得宜。
有些女工家里需要照顾的,便打了饭菜带回家去,但大部分工人还是留在食堂吃饭的。
就餐区也是男女分开的,中间隔着一道竹子编成的屏障。
也有包间,这是给有特殊需求的工人准备的,比如某些女工尚在哺乳期,家里人就可以随时送了孩子过来,在这些包间里进行哺乳。
又或者有些需要特殊照顾的。
或者需要接待外来宾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