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特战营,辽东游击战(第 3/4 页)
辽阳、沈阳地区是建虏的统治中心,是必守之地;但辽东却也有建虏不能放弃的理由,比如其所谓的龙兴之地赫图阿拉。
只是镇江的三千建虏,显然已经不被视为足以抵挡东江军在辽东发展的军事力量。而且,他们已经被列为郭大靖下一步的打击计划。
“地广人少,是建虏的一大弱点,想要处处驻兵,他们就没有足够的机动兵力展开大行动。只不过是仗着战力凶悍,以及骑兵的优势,来维持如此宽广的占领区……”
“迫使其分兵,以利我军个个击破;或是压缩其统治区,使其粮草的产出更加匮乏……”
郭大靖说得差不多了,伸手又给自己连汤带饺盛了一碗,笑着说道:“大概就是这么个设想,形成辽南、辽东两个战场,拉长建虏的防御线。”
简单易懂,不是多么高深,一眼就能看穿的战略构想。但建虏想要对付,却并不容易。
这也是郭大靖筹谋用兵的一个特点,抓住敌人难以改进弥补的弱点,使其应对乏术。
建虏占领的广大地盘,与其人口和兵力,不成正比。除却辽沈统治中心外,其它地方守卫的力量比较单薄,防御体系有着很多的漏洞。
以前是东江军装备简陋、战力不足,一两千建虏铁骑就能抵挡,或是击败上万的东江军。
同样,凭东江军的武器装备,也不能对倚城防守的建虏构成威胁。
所以,建虏在镇江留兵三千,就很放心。认为足以抵挡东江军的进攻,能够扼制东江军沿鸭绿江北上,袭扰其地盘的行动。
狂妄自大,对东江军的实力提升缺乏准确的认知,郭大靖自然要让建虏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但镇江在地理位置上,不比旅顺,不比金州,攻克之后也不会驻兵防守。
而牵制建虏精力的任务就要由特战营承担,利用辽东有利游击的地形地势,背靠鸭绿江的水运之利,与建虏进行长期的纠缠。
“将军所言,应是指辽东多山林的有利。”王前猜测着问道:“且建虏驻兵不多,离辽沈又远,建虏增援要耗费时日。”
郭大靖点了点头,说道:“待眼前的大战过后,某从各协中抽调熟悉辽东地形地势的官兵,训练过后,补充进特战营……”
以皮岛为总基地,先在宽甸建立根据地,在辽东对建虏进行袭扰牵制。
同时,能够更好地接应逃出建虏统治的剃头辽人,并在关键时刻,得到朝鲜方面林庆业的物资援助。
郭大靖虽然劝说毛文龙坐镇金州,把辽南视为主营之地,把辽沈定为攻击目标。但对于辽东,也不准备放弃。
也不用太多人马,三五千人,再加上一部水师,便足以在辽东牵制住建虏的不少精力。
当然,如果辽东出现了机会,东江军也能够利用水师的便利,由海路运兵过去,开辟第二战场,也未尝不可。
鲁中贵对郭大靖的设想表示认同,说道:“辽东多山林,设疑出奇,可以制胜,水陆齐通,亦是大有为之地势。”
王前和冯西建也纷纷出言,对这样的调动和布置表示赞同。
特战营扩编,甚至主战一方,在郭大靖的话语中,已经可以确认。对于军人,或是将领来说,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