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不恤民苦枉为帝(第 2/4 页)
这是个此消彼涨的翘翘板效应,明年的大饥荒,则是最好的时机。而东江军要多点布置,甚至是展开大量的袭扰行动,以帮助辽民脱离建虏的统治。
四五十万也只是一个小目标,郭大靖还想着在山东、北直隶的辽民能回流到辽东。
背井离乡的滋味不好受,那些辽民在异乡的日子也不好过。只要让他们看到辽南稳固,东江军有抵挡建虏、保卫他们的实力,回流是有可能的。
而随着小冰河期大灾害的蔓延,再过上几年,山东、北直隶也会遭到灾害的破坏和摧残,这就又给辽民回流创造了条件。
或许不用几年,从西向东逃难的流民,就会出现在北直隶和山东。陕西、山西、河南……
这就不限于辽民了,只要给口吃的,那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饥民,就会蜂拥而来。
谈论半晌,毛文龙和郭大靖等人再次启程,向着南关方向疾驰而去。
………………
北京,皇宫。
崇祯正看着一本奏疏,是奉命去陕西招抚流民的左都御史杨鹤上奏的。
这已经是第二次上奏,第一次上奏朝廷,杨鹤请求拔款赈济灾民。只要老百姓饿不死,自然不会去造反,已经造反的也再招不到人。
崇祯接到上奏后,思之再三,终于“慷慨”地拔出十万两银子,让杨鹤赈济灾民,平定民乱。
皇帝觉得自己已经很大方了,可杨鹤却不知好歹,又上奏疏,还是要钱,这让崇祯十分地不爽。
“携十万金往,度一金一人,止可活十万人。而斗米七钱,亦止可活五十日耳。”
杨鹤呀杨鹤,活十万人不是活嘛,能活五十天难道不该庆幸,山呼万岁嘛?难道要让朝廷养流民一辈子?
崇祯很生气,提起笔,刷刷点点地写了回复,“贼势猖獗,招抚为非,杀之良是。”
朝廷就这么点钱,既然作乱的贼寇太多,赈济不过来,还不受招抚,那就杀了。人没了,也不用拿钱养他们了。
嗯,当皇帝就应该有这杀伐果决的气魄,杨鹤太软弱,洪承畴还不错。
崇祯有些小得意,用自己的智慧和气魄,终于是解决了一个难题。
放下这本奏疏,崇祯又拿起了一本,打开阅看,竟然又是有关西北闹灾的。
陕西的饥荒已经持续三年,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迹象,巡按李应期上疏崇祯皇帝,请求减免赋税。
扯淡,沽名钓誉之徒。
谷睺
崇祯皱起眉头,狠狠地骂了一句。这事自己要不准奏,恐怕会背上残苛待民的坏名声。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