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2 春耕(第 2/4 页)
“……”
京师这边的百姓,已经见惯了蒸汽火车,对于铁牛自然就不再无法想象。可是,对于蒸汽机还能应用于农事,多少都是惊讶的。
离得近的,位置好的,都能看到农田里用红布盖着一个庞然大物,那个应该就是铁牛,就等着皇帝来点睛了的。
一般来说,历朝历代,不管是什么皇帝,都非常重视春耕。甚至在春耕开始前,有的皇帝还会祭拜田地,然后亲自扶犁,象征性的耕一下地,以示朝廷重视之意。
崇祯皇帝也不例外,在刘伟超给他介绍,说辽东那边虽然人少,但是朝廷光复之后,可以成为粮食厂区,用机械化生产的方式,这就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观看了刘伟超发给他的视频之后,崇祯皇帝便立刻要求刘伟超给他这些机械设计图,他要尽快打造出来。
事实上,机械化生产也并不难,主要就是动力系统而已,其他用于农事的模具,最多是想不到,但是有后世的图纸,打造出来却不是难事。
一般而言,至少要是内燃机才好。
从蒸汽机到内燃机,虽然原本历史的进程是比较长时间,但是,有刘伟超的帮助,各种历史阶段的各种内燃机图纸,都能提供过去,让大明对打造蒸汽机有经验的能工巧匠打造出来,其实并不难,最多是无法量产,成本过高,无法大规模推广而已。
不过大明对化工行业的基础,其实是零,那些炼丹所得的经验,基本上没有用,且只是道士在做而已,并不普及。
化学虽然已经开始推广,可最高的也只有后世大学基础,并且只有一小撮人在学。对于石油化工和三酸两碱这些,朝廷其实都还在筹备阶段,夏完淳和朱媺娖这对夫妇就是领头羊。
这一次的铁牛,用得还是小型化改造后的蒸汽机,想用内燃机的,至少还要一两年的时间。因为夏完淳和朱媺娖等第一批格物学的人才,实在太忙。
一方面,他们要继续自学大明最尖端的格物学知识,另外一方面,还要作为先生把他们消化后的格物学知识传授给第二届格物学人才。
只有多来几届格物学人才,让大明在格物学方面的底蕴更厚实一些,这样才能有人才开始格物学的大规模应用。
对于崇祯皇帝来说,他还很年轻,才三十多岁而已,有的是时间,就不想涸泽而渔,只逮着几个格物学人才使劲用。他想要的,不说人人都是格物学人才,至少他想用的时候,不会那么缺,这样大明才会百花齐放,各行各业都能在格物学人才的加入之下,蓬勃发展起来。
也就是按照刘伟超所说,生产力会因此得到极大地提高。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