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祸起萧墙增内耗(第 2/4 页)
这个时候,名声一烂,影响的何止是后续的谋略进展,而是整个的落败。
这在封建时代,这样的名声,是致命的。
事不过三,吕布若是再有这第三回,他的形象,只会让人心离散,离他而去,而诸侯既败,也不会降,既使降,也绝不奔,一时伏首,也会叛出,并且还占据着义字。
真落到这个局面,对徐州来说,绝对是完全被动的。
现在光想一想,都觉得心有余悸。
所以他们觉得高顺才是真正的功臣,大功臣。
这其中的惊险,若不是高顺小心翼翼,若不是高顺力求稳妥,日夜紧盯,把控局势,就不可能将这么多人这样平静的送回徐州来。
这一路,他们光想都知道惊险,尽管暗影也一直盯着,尽管,也有援军和支应,但是谁也不保会没有意外。因为三人在这途中也是提心吊胆。
包括如夫人在内,所有人都是牵挂着高顺大军的进发与脚程的,不断的派人去盯,不断的增派人手,不断的书信问策,来往,其中的事的势,不知开了多少会,才顺势平叛,定了人心。
这其中的担忧,不足以与外人道。
三人累,高顺更累,此时此刻,他才松了半口气,还有半口还在吊着呢,便是回了徐州,顺利了,他也不敢掉以轻心。
这个时候,光靠宋宪一个人,万一有事,是压不住的,得有他在。
所以高顺不用人说,便清楚的知道,短时间内,他的职责只是稳看徐州,而不是出征。
他不敢大意,高顺为将生涯中,也的确是从来没有大意过。
回来的路途中的小心,高顺虽不说,三人却全都明白,为什么会走的这么慢的回来呢,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寿春离徐州并不远,却走了这么久,就是因为这个。
陷阵营是先锋军的素养,他们极擅急行兵,可是,这种情况下,行军如此之慢,是有理由的。
因为人心不稳,便不能急着进徐州,否则就是将不稳定因素全带进了徐州,再徐州出事的影响,远比在路上要大。
因此,他等着人心发酵和积累,在路上解决掉了。
而在这等待的过程中,对高顺,对陈宫,对贾诩,对陈珪,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凌迟。
这心中的感受,都是略有戚戚焉的。
高顺向来不是诉苦的性子,但这其中不紧不慢,盯着军中影响的小心,不用说,他们全都明白。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