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义利之辨(第 3/4 页)
诸子百家或许认为孔颖达的理论很陌生,但李承乾却觉得有些耳熟,因为前世的他接触过类似的学问——孔颖达说的这些,分明就是程朱理学的内容!
......
后世网络上提起程朱理学,基本上都是骂骂咧咧,认为它腐朽不堪,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不可否认,程朱理学在思想方面确实是在开历史倒车,不管是“存天理、灭人欲”,还是过分强调“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都是在帮助统治者奴役百姓。
但如果程朱理学真的全都是腐朽,又怎么可能从南宋一直延续到清末?
要知道中国的老百姓可是很聪明的,他们或许会被蒙蔽一时,但只要时间长了,什么好,什么坏,不需要别人告诉,他们自己就能分辨。
真正促使程朱理学一直传续数百年的原因,一方面是这种学问能够满足统治者控制民众思想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程朱理学有它的先进性,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
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程朱理学肯定了“利”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否定儒家传统义利对立的价值观,提出了“正其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的理论。
大概意思就是说:只要你能坚守住道义,不唯利是图,那你就可以尽情捞钱,不用背上“无义”的骂名。
正是有了这个理论的加持,南宋才能放开手脚,毫无顾忌地大力发展经济,开展海贸,以半壁江山,苟延残喘了一百多年。
如果南宋之后的统治者能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以中国的体量,最多只要一个世纪,中国就能领先西方几百年,提前进入工业社会。
只可惜不管是蒙元,还是大明或者满清,都没能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
三朝的统治者,不约而同地将资本力量牢牢按在国内。
资本都是嗜血的,没办法从外人那里吸血,那就只能从自己人身上吸了。
于是,明清时期的百姓要比程朱理学出现以前过的更苦,受到的压迫更重,肥的只有那些地主和商贾而已。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