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争吵(第 3/3 页)
听李承乾提起李纲,李恪顿时满脸悲愤:“你还有脸说?!我今天就是来找你算账的,要不是你和李纲那老头子吵架,气得他到父皇那儿告状,父皇怎么会把他派到我府上做长史?!”
李恪这句话顿时把众人的兴趣吊起来,除了少数的几个人,后来进宫的房遗爱等人都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连忙追问到底是什么情况。
长孙无忌的儿子长孙冲从秦王府时期就是李承乾的伴读,这件事他倒是知道,当下便解释起来。
原来这李纲本来是李承乾的太子少师,这人学问不错,就是好钻牛角尖,死脑筋。
有一天在和李承乾解说《论语·泰伯》的时候提到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李纲坚持认为先贤教诲的是学问要传给可传之人,愚夫愚妇是没有资格学习先贤思想的,只有那些君子,才能体会到先贤思想的精妙,也只有君子,才能身体力行地践行先贤的理念。
李承乾却认为这句话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主张所有人都有学习的资格,教育,就是为了提高百姓的素质,让所有人都能归于王化。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到底哪一种解释是对的直到后世T朝都没有定论,何况是唐朝的时候。
于是,两个人就在东宫吵了起来,李纲连午饭没回去吃,在东宫蹭了一顿午饭,下午接着吵,连每天下午教授李承乾武艺的将军都被暴走的李大人轰了出去。
就这样,两人一个是饱学之士,学贯古今,一个拥有现代的思想,过目不忘的本事。两人引经据典,吵了整整一天,不仅没解决问题,反而又多了许多其他的矛盾。
最后,宫门都要落锁了,李大人才不情不愿的出宫回家。
第二天一大早,李承乾备足了茶水,准备继续和这位李大人大战三百回合,谁知道李纲想了一晚上好像想通了,没有和李承乾继续吵,直接在朝会上把李承乾告到御前,说他“不尊师道,顽劣不堪”。
这下把李二陛下气得不轻,皇太子是储君,代表的那是皇家的脸面,怎么能如此胡闹,当下差人传召李承乾,想要好好教训教训这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