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儒家的问题(第 2/3 页)
至少历史上同时期本该出现的土地兼并现象,如今还没有看出任何苗头。
而且,受益于工商业的发展和对外战争的红利,如今大唐中产阶级的数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点。
百姓们有了钱,有了产业,传宗接代的意愿自然也随之而来。(这句话有点嘲讽啊)
据户部最近几年的统计,自贞观十四年新君登基,颁布鼓励生育和各项惠民政策至今,官方在册的总户数,从最初的三百来万,一下子暴涨到了近五百万,人口总数也越过了两千万大关,比先帝在位时多了近四百万。
这还是在没有算安北、安西、新罗、东瀛等地以及异族奴隶的情况下。
如果把安北等地和那些异族奴隶也算上,如今大唐治下的人口规模,很有可能已经突破了三千万!
三千万人口,在这个前工业化,讲究“人多力量大”的时代,绝对属于那种能够横扫全图的终极BOSS。
只要各项技术继续发展,对外扩张的脚步不停,确保普通百姓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想要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杰能够通过努力实现阶层跃迁,那么百姓的问题就暂时不需要朝廷担心。
与此同时,大唐的军队建设,在淘汰了府兵制,经历了两轮改革之后,也走上了正轨。
唐军的战斗力和士气,在接连的胜利和各种物质、精神奖励的刺激下,达到大唐立国以来的巅峰,颇有几分史书上秦国锐士“闻战则喜”的味道。
李承乾和大唐朝廷需要思考的,只是该如何控制将士们的自大心理,防止骄兵必败的情况出现。
至于其他的,完全不需要考虑。
......
三个影响国政的问题去掉了两个,也就只剩一个读书人的问题了。
或者不该说是读书人的问题,而是儒生的问题。
儒生,不只是李承乾和大唐一家的心病,而是自秦汉以来,以至于后世历朝历代统治者都无法绕过去的一块顽疾。
对于儒生这个群体来说,天下如何,百姓如何,他们很多时候都不会去考虑。
上下尊卑,三纲五常,见皇帝应该怎么走路,怎么跪拜,怎么......
这些虚无缥缈,对国家,对民族屁用没有的东西,反而备受他们关注。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