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绿色金条(第 2/4 页)
“具体价格我也不清楚,但是北方的市场上,一盆这东西价格应该在几千到几万不等。”
“妈呀,这么贵。”程小繁闻言惊呼。
这不是她没见过世面,而是现在在国内一盆花几万块的价格,可远比许大茂香江那几亿的房子还要让人吃惊。
要知道如今京城的一套四合院,价格也没有这一盆花值钱。
这种金钱冲击绝对当得起一个“贵”字。
说起春城的君子兰,到底怎么火起来的呢?
作为宫廷花卉的君子兰,在六十年代的时候根本不许养,这叫腐化。
而78年之后,先是本地的一些老干部喜欢,因为这东西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清香淡雅,君子之风。
后来,因为各地产量稀少,春城逐渐成了最大的君子兰聚集地,吸引了一大批外地客商,养花的也开始赚到了一些小钱。
当这个氛围初步形成后,某些嗅觉敏锐的人,就开始暗地炒作,致使养花的越来越多。
1982年,限价令一出台,彻底成了君子兰在群众中爆火的催化剂。
规定一盆君子兰不得超过200元。次年又开征交易税,此为举国第一例。
相关部门很快察觉到这一变化,也及时转变了态度,开始大力发展君子兰产业,于是便有了“市花”和“窗台经济”。
有上级支持,群众原本就很鼓噪的热情,瞬间攀上了巅峰。
珍品君子兰的市价超过万元甚至10万元,价格往往是当时市里人月收入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君子兰被称为“绿色金条”
国字号的领导亲临花展,省市领导亲自指导养花,范曾为君子兰作画,启功为君子兰题字,侯宝林来演出都得讲一段关于君子兰的笑话讨好观众。
全市的报纸副刊都叫君子兰,挂历一年连封面十三张全用君子兰彩照,连电视节目都用君子兰做片头。
机械厂更是号召职工走君子兰致富道路,1700多名职工家家开养。
还有一家洗衣机厂投资数十万,在办公楼顶上盖了600平方米空中温室……
后世提起这件事,总说全民热炒,其实就是扯淡。
这年头普通老百姓能有几个钱?
按照84年的年人均收入计算,有可能特么在工资不涨的情况下,打工十几年才能买得起那些品相好的君子兰。
真正热炒的是某些机关干部,养花大户,国企,以及港商外商!
“不成,我还是把这花给邱大姐他们还回去。”程小繁想了一下,还是觉得10万块钱有些心疼。
家里虽然不缺钱,但是也不能为了买两盆花就花费这么些钱啊。
“你喜欢就留下吧,不然你存折里的钱放到储蓄所都快生虫子了。”
虽然许大茂清楚在今年的6月,君子兰就会迎来它的黑色之夏,这种资本的炒作会被相关部门阻止,一些人甚至会接受调查。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