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三百四十三章 因地制宜(第 1/4 页)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河湟大地上,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抢耕抢种。

    两个儿子在前边打仗,老父亲刘向禹在后边张榜安民,带西宁生员攒里并甲接收土地, 规划新一年的粮食耕种。

    其实张榜没啥用,能看懂榜文的百姓和往东逃难的百姓高度重合,没往东跑的,就算能看懂榜文也不在乎写的是啥。

    无非换个地主呗,老百姓心说我他妈连逃难的盘缠都没有,给谁种地不是种呢?

    但情形跟他们想的还真不一样。

    元帅府的军队往东一开, 后边就有来自西宁的乡官进驻地方, 这帮乡官上任非常简陋,没有官袍、没有印信,只有一张委任状。

    一般是每个村庄来仨人。

    一个陕北口音的老兵是持委任状的乡官、一个会说汉话的西番青年做随从、一個只能听懂但磕磕巴巴说不清汉话的鞑子当跑腿。

    问问当地有多少户口、多少田亩,每二百人,就从当地过不了日子的穷苦青年里招个管饭的民壮,然后开展工作,清查田亩、人口,完成统计。

    名义上,乡官都是西宁府衙派出的生员,但地方百姓左看右看,都觉得这些生员不太正经……说认字吧,认字;说识数吧,识数;但就是没啥文化,也没有官员的贵气,像农民超过生员,像士兵超过农民。

    西宁哪儿有那么多正经生员啊, 别说秀才了,秀才都得在西宁当老师, 在刘向禹身边留用的也不过以童生居多。

    驻扎地方的都是元帅府最能拿出手的钻天峁书院毕业生。。

    其中成绩优异的,还是早年以禹字营百总入西宁府学深造两年的高学历人才。

    这些人确实都没啥文化,能听说读写的都是常用词汇,基本上只对绘图测算、营阵算数、军法条例、兵器调配、辎重运筹这些专业的东西有所涉猎。

    但他们都有相同的经历,在延安府有非常不幸的贫穷出身,席卷天地的旱灾里刘狮子是唯一一根可以捉住的救命稻草。

    他们以孱弱之躯向武装到屁眼的官军发出挑战,经历磨难与牺牲,他们活了下来,得到救命的粮食与读书识字的机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农民军军官。

    每个人都有管理十二名、六十名甚至更多士兵的经验,有些人在战场上受过无法复原的伤害,有些人已年过四旬不再适合走上战场。

    最终,他们带着刘老爷的嘱托,用饱满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怀揣委任状站在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为有生之年重回故土而战。

    刘承运从囊谦日夜兼程赶回,因为被大雪封路耽搁了行程,来不及在西宁休息,就直接投入新的工作中。

    他一路跑到战斗刚刚结束的马场城,在土司军阻拦彻底失败之后,这里成了刘承宗的辎重大营,刘向禹在这边一面为前线调配物资,一面管理新接收的土地。

    承运回来的消息令刘老爷大喜过望。

    每个人擅长的地方不一样,刘向禹管人非常在行,但官员出身让他很难设身处地从百姓的角度思虑问题,接收地盘对他来说非常容易,但照二儿子的想法去改变这片土地的生产方式,就有些无从下手。

    -->>(第 1/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活埋大清朝 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某霍格沃茨的魔文教授 大清要完 晋末长剑 机战:先驱者的归来 骗了康熙 说好的文弱谋士,你一人战三英? 寒门崛起 我的谍战岁月 我在现代留过学 谍影:命令与征服 不是吧君子也防 大明烟火 蜀汉之庄稼汉 红楼琏二爷 大唐腾飞之路 万历明君 北齐怪谈 左舷
最多阅读 民国之文豪崛起 江湖三女侠 穿书之女配的分手日常 唐朝从当村长开始 晋末长剑 机战之无限边境 沉溺 希腊神话 北齐怪谈 改造大唐从养猪开始 万历明君 巡狩江山 木叶之风暴之主 秘密部队之龙焱 大清要完 大汉帝国风云录 穿越兽世当神棍 我在木叶练吐纳 星海王座 沉香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