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六十八章 经验之谈(第 3/4 页)
不过,傅松并不认为孙洪良教授会舍弃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事业,最多会给乔芳玲当个技术顾问,所以他其实不怎么担心。
他反而担心乔芳玲那边缺人,而且缺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全方位的缺人。
乔芳玲现在手头只有一家中药厂、一家蒙药厂和一个中草药研究所,植物药、营养品、生物制药三块业务别说工人了,连最起码的管理人员都凑不齐。
研发人员其实也缺,虽然远景集团研究中心有一个生物医学研究所,但研究所几个研究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病毒病原、基因工程干扰素、工业微生物、细胞固定培养、多肽药物等方向,也只是刚刚能把生物制药研究的架子搭起来。
至于植物药和营养品这两块,乔芳玲真的是没有一个人可用。
难怪乔芳玲刚才问,是不是自己对她有意见,连傅松自己都觉得乔芳玲要面对的是“令人发狂”的npc。
也就是乔芳玲了,若是换了今天参会的其他任何人,估计早就撂挑子了。
虽然傅松在会上口口声声说,只负责给钱,其他的一概不管,但他哪能真的不管呢。
问题是,他一时之间也找不到人啊。
其实孙洪良教授确实是个不错的人选,老太太现在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植物萃取技术,而且她还能把示范基地打理的井井有条,管理能力至少说得过去。
如果不是示范基地离不开孙老太,傅松还真想请老太太过来。
一个老太太,一个老娘们儿,放到一起,说不定会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傅松情不自禁地又想起了葛大爷的那句名言: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苏联的医药生物技术虽然比国内强,但跟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还是落后很多。
可从美国挖这方面的人才,同样是地狱级的难度。
美国的医药公司从全世界收割高额利润,当然也就舍得砸巨资搞研发,给研发人员开的工资自然也就非常高。
从美国挖人,年薪如果没个十几万、二十几万,想都不要想。
这么一对比,还是苏联的人才便宜啊,十万美元的年薪已经是院士级别的待遇了,普通研究人员一年只需要三四万美元!
但要论人力资源的价格,还是国内最便宜。
国内top 2的本科生一年工资六七千到头了,而且是人民币;硕士研究生一万人民币,博士研究生一万五,而且能拿到这个工资的寥寥无几。
所以啊,靠天靠地,都不如靠自己。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