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〇九十七章 值得(第 3/4 页)
“你们聊着,我去买点菜,你们俩都不许走,中午在这里吃!”
傅松道:“师母,你别忙活了,我跟老六过会儿还要去趟县城,不在这吃了。”
“那也吃过了饭再去不迟。”
蔡丰道:“他们有事就算了。”
坐着聊了一会儿,说到今年高考的事情,蔡丰道:“去年二中有七个学生上了重点大学,过一本线的有三十几个,我到二中这么多年,是成绩最好的一届,也不知道今年怎么样?眼看成绩快出来了,我这两天觉都睡不好。”
“咱们二中的生源不错,只要学生正常发挥,问题不大。”傅松这么说倒不是安慰蔡丰,因为他印象里上辈子二中整个九十年前期,高考成绩都不错,在全市的五个高中中,紧紧跟在县一中后面,稳居第二。
而且,由于全市的五个高中是按片招生的,所以不管师资力量,还是生源质量,即使有差距,差距也不大,所以这五个高中的教学质量并没有拉开差距。
不过,等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全市的师资力量开始向县一中集中,傅松也是那个时候去了县一中工作。
县一中也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招生,全市中考成绩在前100名的学生,基本上都进了县一中。
等到了2002年,县一中新校区启用,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一个年级50个班,将近三千人,基本上将全市的好生源一网打尽,同时全市的优秀教师也全部被抽调一空。
从那时候起,乡镇高中便成了空壳子,生源质量一年比一年差,曾经的辉煌再也不见了。
众所周知,山东高考竞争相当激烈,为了能出好成绩,几乎所有的县市都跟县一中一样,集中力量办大事,把90%以上的师资力量和优质生源集中到一所高中。
最初,傅松对这种做法持肯定态度,因为往后几年,东莱一中每年都会出一两个地区甚至省状元,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县市跟进,东莱一中的这种模式便走进了内卷的死胡同。
都是一个肩膀扛两个脑袋,谁也不比谁笨,东莱一中能做到的,其他学校自然也能做到。
因为高考录取看的不是绝对成绩,而是全省排名,虽然高考分数越来越高,但每年录取的人数却增长缓慢,于是越卷越厉害,不仅学生苦,老师们也跟着苦。
后来,傅松发现这种模式不仅造成了严重的内卷,而且还造成了巨大的教育不公平。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