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第 2/4 页)
如此一来,东德地区企业的成本增加了一倍,产品出口价格也提高了一倍,东德地区企业唯一的价格竞争力没了,东西更卖不出去了。
所以,在东德老百姓万众欢腾的时刻,东德企业的末日也来临了。
东德民老百姓的购买力虽然有了质的提高,但他们只买西德货,商场里找不到东德产品的影子。
而由于汇率人为高估一倍,东德产品在西德市场也是一败涂地。
结果自然是东德经济在短时间内崩盘,老百姓的欢喜也同样短暂。
由于经济崩盘,企业只能大规模裁员,工资被人为拔高一倍的工人,开始尝到高失业率的苦涩。
当然,西德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两德统一前长期财政盈余迅速转为赤字,国债翻番。
作为欧洲乃至世界经济的巨头之一,直至二三十年后,德国的国债占gdp比例仍超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60%,这与德国经济很不相称的高债务率,就是两德统一惹的祸。
德国央行为两个马克等值兑换而开始大印钞,钞票印多了,就出现了通胀的苗头,迫使德国央行提高利率。
有意思的是,德央行提高利率,受伤的却是英镑。索罗斯狙击英镑的事情,就是由此而起的。
西德民众付出的代价,是在所得税基础上增加了5-7%的统一税。
西德央行、政府、民众,都为统一付出了代价。
东德企业、民众也先后付出了代价,那么有谁获益呢?
只有西德企业获益。
由于东德民众消费力剧增且只买西德货,西德产品销量爆增。
同时,西德企业挥舞着支票跑到东德大肆掠夺东德优质资产,西德资本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明暗手段,打压原东德的集体化企业,暗箱操作侵吞其资产。
然后很不巧地把这些企业掏空折腾倒闭,资产却在不知不觉中落到了自己的口袋。
这样还不算完,西德企业像渣男一般摊摊手耸耸肩:“发生这种事,大家都不想的,要怪只能怪你们东德的叉叉问题啦!”
问就是叉叉僵化,然后扯市场经济和竞争力,等等。
这种腔调是不是很耳熟?
有没有一种时空错位感?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