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登岳阳楼(第 3/4 页)
不过,此情此景,原本的名字肯定是不能用了。
想了想,李长源又在旁边题了“登岳阳楼”四个字作为标题。
满意的点了点头,他身形一动,回到了岳阳楼上。
“好!”
高绛婷一声轻喝,抚掌而笑。
“前两句“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尽”字,形容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巴陵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
“川迥洞庭开”一句紧承“尽”字而下,具体展示八百里洞庭浩邈无垠、横无涯际的景象。更是对十几年前孟山人“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诗中洞庭湖汪洋浩瀚、澎湃动荡的气势的集中概括,端的是神妙无比。”
李长源暗自点头。
高绛婷作诗的水平虽然不高,但这文学赏析能力还是很强的。
只听了一遍,便已经理解的七七八八了。
“赏析的不错,继续。”李长源微笑道。
高绛婷也不客气,接着道:
“如果说一二两句是俯视下界所见,那么三四两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便写仰观天宇所感。在这浩渺无边的洞庭之上,忧戚烦闷的心情顿时为之一畅,所以“愁心去”、“好月来”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畅然一适的愉悦心情。句中的“引”“衔”二字,并不是客观景物的实写,而是写你此时此景之下的主观感受。这两句乃是全诗诗眼的所在,精彩传神。”
“五六句......”
(后面四句赏析就不写(chao)了,想看的大佬请自行百度)
说到最后,高绛婷还给出了一道总结:
“长源,你这又是一首可以流传千古的诗啊!”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