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为天灾所迫的未雨绸缪(第 3/4 页)
乡长愣了一下,抬头看了眼天色,这太阳都快下山了吧?
“哦?还给战士们准备了饭吗?不过还是不必了,待会我让警卫员把饭装进饭盒,我们立刻就走。”沐阳一听,既然饭都煮好了,也不能浪费,直接打包带走算了。
“不过,这些饭食记在团部的账上,就当是我八路军借你们的,待会我会让战士把粮食还给你,或者你直接派人去县政府领吧。”
“这……那好吧,我就不送你们了。”
“这样最好。”
沐阳点了点头,带着警卫连离开了此地。
…
秉着实事求是想法,等沐阳和警卫连走后,乡长还是设法找来了军分区里的地理学专家,请他们来看看上级下发的这些工作计划。
这些“专家”主要都是学生组成的考察团,在一年前的华北大水灾中贡献不小,充分发挥了知识分子的作用,赢得了几乎所有根据地军民的尊敬。老首长对此非常高兴,正好能加大力度宣传知识分子对革命的重要性。只有将更多的知识分子团结在红旗之下,只有各族、各阶层百姓团结起来,革命才能早日成功。
“呃,就按那位同志的规划做吧,我等也无甚办法,这或许是最好的方法了!雁北几县适合耕种的土地大多都被鬼子威胁或直接毁掉,开垦的土地也无法产足够的粮食。此举不但能增加本县百姓收入,还能保障下游唐县粮食的产量,可谓一举多得。”
几个大学生聚在一起讨论了很久,感觉此举不会影响粮食产量,便给出了肯定的回复。
他们实在是被去年的洪灾弄怕了,生怕今年也会被小日本搞得洪水滔天。
去年虽说暴雨连连,但凭借河流网的自我调节能力,本来这降水量并不会超出河流的承受能力,只是加上人为的破坏,最后才酿成了惨剧。
气候这个东西是全球性的,需要各国贡献信息才能更好地探究。大学生们学识有限,从日占区逃到根据地时连教科书都没能抢救几本,还缺少很多必备的资料和设备,自然无法预测今年的气候变化。
“只是我乡缺人缺钱,恐怕无法完成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为之奈何?”
此言一出,对面几人立刻尴尬在原地,不知道说什么好。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