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章 834【纺纱技术突破】(第 3/4 页)
而随着棉纱的疯狂降价,中国的棉布制造成本,也会跟着直线下降。棉纺织业作为印度第一大产业,大量更加廉价的棉布运过去,恒河中下游的棉纺商估计也危险了。
徐颖的这份奏疏,内阁那边意见不一。
把阁臣们叫来商量,宋应星率先说道:“有新机器是好事,但这种新机器,会让妇人无纱可纺。而今,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都有大量妇人纺纱换钱。一旦锭翼广泛运用于工厂,升斗小民的家里,肯定岁入锐减啊。臣……实在不知道,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陈茂生说:“臣也不知如何看待此事,纺纱机本就数次改进过了,远远强于妇人手工纺织。这次的新机器,居然又成倍提升效率,这让无数织妇如何应对?”
朱舜水则说:“压是压不住的。有了更好的机器,总不可能拦着不让商贾使用。”
其他阁臣发言,都在讨论新机器,完全没有谈及出兵印度的事情。
在他们看来,兵者,国之大事,朝廷用兵都慎之又慎,哪能被几个商贾怂恿就跨海打仗?
赵瀚说道:“万事不可因噎废食,既然有更好的机器出现,那就让商贾去使用吧。至于不能再纺纱赚钱的妇人,只能再去找别的营生。城里的妇人,可以去做帮佣,乡下的妇人,可以多养几只鸡。等工厂变多了,更多的妇人也可去工厂做织工。”
也只能这么想,否则还能怎么办?
唯一庆幸的是,小农经济的崩溃,是一个长期过程,不会因为棉纺织业发展就立马完蛋(近代中国,小农经济迅速崩溃,那是受到成熟的西方工业冲击)。而且,农民普遍分田,少了纺纱收入也还能凑合。随着城市的日趋繁荣,城里的妇女无法纺纱,也可以去做其他工作。
陈茂生突然说:“陛下,与其去想更远的事情,不如先把面前的事情处理了。去年清理江苏田政,吴县出了两个大案,都是因为煤矿而引发的。煤炭当与盐铁一般,由朝廷指定专营,且必须课以煤炭重税。”
“须当如此。”赵瀚点头说。
中国纺织业集中于江南,而江南纺织业,又集中于环太湖地带。
好巧不巧,太湖中心的西山岛,就发现了大量煤矿。太湖边上的一些地方,也陆陆续续发现煤矿。这些地方所产的煤炭,能够通过便捷的水道,迅速运往江南各地纺织厂。
甚至在江阴境内(张家港),也发现了煤矿,矿址挨着长江不远。
费纯说道:“臣听闻,前朝的北京人,全靠煤炭取暖煮饭。若是对煤炭课以重税,恐怕一些地方的百姓,连煮饭用的煤炭都烧不起了。”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