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8章 后继有人(第 3/4 页)
任峻不仅通晓军事,更擅长屯田。在陈留做太守,比到边疆从军更能发挥优势。
刘协巡视了一圈后,对任峻的政绩非常认可。
陈留虽然还没有大规模的推行度田,但之前大战多次,人口损耗很大,空闲的土地不少,集中屯田很方便。早在曹操控制兖州的时候,夏侯惇就在这里屯田,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任峻在夏侯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控制了大部分的桑田和染料产地,理由也很充足:要重建三服官,为朝廷提供衣物。
陈留襄邑有首屈一指的纺织产业,号称锦绣襄邑,置三服官,专门为宫里提供衣物服饰。
但这只是幌子。
刘协刻意控制后宫规模,甚至取消了宦官的编制,哪里需要专门建三服官来提供衣物。
襄邑的产品只有一小部分进了宫,大部分被任峻卖了。
襄邑的丝绸产品质量好,花色新,倍受胡商欢迎。有的人甚至专门跑到襄阳来蹲守,就是为了能第一时间拿到货。
这也带动了陈留的复苏。
手里有了钱,自然好办事。任峻用这些钱疏浚水利,加大垦荒力度,还建起了学堂,招收贫民子弟入学。
听到消息,从各地返回的难民,大部分被任峻安排到工坊里做事,条件就是适龄的子女可以免费入学,接到三年教育。
三年之后,可以推荐到太学深造,也可以在郡县为吏,或者在本地工坊务工,成为有一定读写能力的技术工人。
陈留的郡学不仅教读书识字,还教与纺织印染有关的一切技术。走出学堂门,就是一个合格的工人。
难民对此很满意。做工的收入比种地多,子女读书的机会更难得。
任峻也满意。
有了充足的工人,工坊的人力成本得以降低,产量却蒸蒸日上。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