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百川归海(第 3/4 页)
“是的,而且他说每天论讲的内容很多,一个人怕是忙不过来,难免有所疏漏,多找几个人,或许会好一些。文举,你说……我应该答应吗?”
孔融抚着胡须,沉吟了片刻。“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建议你答应下来,免得有人唯上意是图,枉顾公道。新野来氏本是勋贵,与皇室多有联络。江夏黄氏又是功利之门,我担心来敬达难以正论。有你制衡,会好一些。”
“既然文举你这么说,那我只好勉为其难了。”许靖如释重负。
刘协拜访来敏的过程比较顺利。
来敏正当壮年,精力充沛得近乎好斗。到长安之后,他就经常与人辩论。听说不仅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发布出来,还有报酬,他欣然从命。
不仅如此,他还推荐一个朋友,在益州认识的孟光。
孟光字孝裕,河南洛阳人,故太尉孟郁的族人。光和年间,孟光曾为讲部吏,董卓乱政时,他不愿西迁长安,就逃到蜀地,因此与来敏认识。
孟光学识渊博,尤其熟悉汉家旧典,对史学也有些独到的认识。
刘协非常满意,随即派人去请孟光来见,探讨了一番。
然后……孟光就与来敏吵了起来。
刘协惊讶之余,才知道来敏、孟光虽是好朋友,观点却不一致,尤其是在春秋学上。来敏好左传,孟光好公羊,两人经常为此争论。
当然,他们的争论仅仅局限于学术,吵完之后还是好朋友。
看着唾沫横飞、面红耳赤的两人,刘协……很满意。
不怕他们争,就怕他们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
有了许靖、来敏、孟光三人主笔,刘协觉得差不多够用了,随即打算去看看胡综。
诸葛亮已经安排人去书坊讨了一部《说文解字》,亲自提着,跟着刘协去找胡综。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