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徐永宁在山东(第 3/4 页)
但朱见济对此是不满意的——
孔家最好的也就是孔夫子这位“圣人”了,可人亲口也说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哪里有一代又一代的子孙打着他的招牌,享受荣华富贵的?
后世君主为了笼络儒家的士大夫们,为了借用他们的口来向底层百姓宣扬自己的“仁德”,把孔家当成了玉玺一般的存在,最后还真把人捧的飘飘然,以为自己是世间独一份了。
可在此之前,阿剌知院拿着玉玺都没能诱惑到自己,一个腐朽落后的孔家又算什么?
如果不是因为眼下时机还没有成熟,朱见济早就要“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了!
上层建筑,终究是被当时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有些问题,也不应该让上位者主动提出来。
“给定国公回话,让他别在山东惹事。”朱见济扣着腰带上的玉饰,心里想着后世关于孔家的风评,“起码让他别把自己扔到人前去!”
从考成法到商税的征收,朱见济是知道有些士大夫对自己不满的。
但因为他是皇太子,是被皇帝多次强调的“国之副君”,这群人不敢对着自己直接开炮,可攻击一下朱见济的身边人是能够的。
徐永宁的豪侠之气跟上流社会格格不入,完全可以让士大夫们肆意的炮轰。
所以徐永宁不能像在南京那样,直接上台表演。
“孔家繁衍到现在,听说族人已经有不少了……家大业大,总有矛盾!让他们自己去闹,最好能闹腾的大一点,把狗尾巴漏到众目睽睽之下,到时候自有王法来收拾他们!”
只要能断定是孔家先犯错,而且能像太上皇的骚操作那样,宣扬到百姓听了都能回家洗耳朵的那种地步,那朝廷再去处置,还能给自己赚一个“秉公执法,铁面无私”的名声。
做人,
要善用舆论。
在武力无人抗衡的情况下,再掌握了舆论,那给人喂屎,他都能觉得是香的。
朱见济如此告诉那名锦衣卫。
后者应声而去,小跑着出东宫的时候,腰间的雁翎刀还跟飞鱼服拍在一起,响起了令人愉悦的声音。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