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太子提出了考成法(第 3/4 页)
朱见济坐在高脚凳上,一脸正气凛然。
这副表情让在坐的大臣都感觉有些熟悉,好像曾经在某人脸上看到过似的。
正在吏部值班的李贤忽然打了个喷嚏,转而更加刻苦的工作起来。
因为上次他在朝堂上的表现,让李贤“简在太子心”,派人直接告诉他,只需要再努力打一两个月的工,太子殿下就会履行承诺,将李贤升入内阁。
美好的未来就在不久以后!
而在内阁中,朱见济话音刚落,就有首辅陈循表示不能理解。
“吏部之下自有考功司以为此事,何须再大张旗鼓?”
朱见济摇头说道,“考功司那边孤也看过,只是负责文官间的评议,且考成法与考功司并不相同。”
“考功之法,需要调查为官期间是否恪尽职守,若有过失,当通报与各部点名斥责、罚俸、降职、夺官等等,武官方面也要有五军都督府进行考核,文武一视同仁!”
“而且考成法的标准也更严厉……”
按照朱见济的计划,六部和都察院要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分别登记在数本账簿上,由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
而特意点出“武将由五军都督府来管理”,则是有意将土木堡之战后垮了一半的武将势力重新扶起来,起码要明确“文武分管”这个原则,不能让文官来当武将们的直属上司。
要知道以朱太祖恨不得将所有制度设立的永久坚挺的性格,让文官凌驾于武将之上,其实是不可能的。
老朱同志自己本就是马上皇帝,对文官的各种节操性格也不太喜欢,之后的永乐宣德,也是豪迈帝王,不可能学大宋一样崇文抑武。
文武并重,这是大明早期的政策,所以在前几十年里,明军豪迈多壮士,赳赳雄风叫草原上的蒙古人见之胆寒。
这才是真正的“刚明”!
不过很可惜,正统十四年,一批重要的公侯都督官在土木堡之变中阵亡。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