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徐有贞(二合一章)(第 2/4 页)
“以后朕会时刻警醒,严抓吏治……诸位爱卿好自为之吧。”
“另外考成法管了官员,倒是未曾限制了下面的小吏。”
关于地方贪腐情况的汇报,其实官和吏,后者造成的民怨还不小。
毕竟官员要贪污,可不敢找着老百姓直接要钱,好说歹说要编点理由,打着朝廷的大旗再去办事,或者官商勾结,私下交易。
而盘踞于地方的吏员作为实际的狗腿子,对上能奉承主官,对下能欺负小民,在官老爷制定各种盘剥计划后,还能自己加点价,捞外快。
没办法,层层剥削。
很多东西,都是每个经手的人想多捞一点,然后叠加累积起来的。
所以吏治,不仅要抓好官员,还要抓好吏员。
“这几年也没什么大仗要打,军中一些军官可以退下来,依朕的意思,就放到地方上为吏,也算是照顾这些为大明朝拼命过的有功之士了。”
除了安南这个跳来跳去的猴子需要处理之外,周边还真没多余的战略要地需要去攻占的了。
北边西伯利亚还没被罗斯诸国染指,大明完全可以慢慢派人过去定居、开发。
东边的日本,还有西边的帖木儿帝国,自己已经打成了一锅粥,有问题只需要大明去他们家门口转两圈,展示一下肌肉,就能威慑住跳梁的家伙,让他们不敢多事。
那些垃圾地方,大明也看不上眼,以后朱见济儿子多了,封到那边自然就行了。
太平洋、印度洋上的很多岛屿,也会随着逐渐繁荣起来的海贸,以及官方鼓励移民的政策,注定会慢慢归化为中华之地,更别提立起来的几个藩国了。
在十年内,大明在外部是没有任何威胁的。
安南地方完全可以交给水师和广西那边的驻军解决。
当年太宗攻安南设交趾,也不过花了四个月时间。
所以朱见济的确需要考虑没有大规模战事后,朝廷养的那堆兵该怎么办。
养兵不用,久了总会废掉的。
而培养几十万上百万脱产士兵,是非常耗费国家财力的。
太平时代,是该精简军队。
不然财政背不住。
朱见济还想着继续掏钱搞基建呢。
正好地方上的吏员有很多鱼龙混杂,或者本身就是地方老油条,上下两头通吃的家伙,而军队经过多年建设,有个武会和武校在,培养出来了不少有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军士。
这些人完全负担的起地方官府的工作。
朝臣们也不多说。
因为退伍将士当官做吏,这是旧例了。
大明朝初立之时,不少官员都是“不问出身”的,何况精简军队,本就是一件善政。
在商辂上任首辅后,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就曾跟朱见济提起过这方面的事。
地方上的一些军队无仗可打,久而久之就自己玩开了颓废了,或者当地官府见人无事可做,便将之拉过去作为徭役……
正统朝的时候,京城周边,号称全国精锐的那些卫所,本该是入北京轮换当值,拱卫首都皇帝的,结果就被土木帝拉去修城墙了。
这是承平日久避免不掉的变化。
只是裁军到底是件大事,无法轻易为之,后面还迎来了官场大纠察,便拖到了现在。
“不过当兵和为吏,还是不同的,也是需要好生的考虑才行……”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