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207章:东西丝路并发【二合一章】(第 1/4 页)

    按照郑和留下来的记录,船队最后是在乾圣三年的秋冬时节,离开大明本土的。

    巩珍先带队从天津港出发,一路南下到广州,跟那边的船队汇合并且提取了航行所用物资后,便乘着秋冬之时北半球盛行东北风,打开船帆离去了。

    满风满帆,加上飞剪船的船体本就是流线型的,海水对其的阻力小,所以即便搭载了不少货物,它的速度仍然很快。

    还是依据郑和下西洋的经验,此时出发,船队回来的时候,最快也要到第二年夏季时回归。

    因为那个是个风向转变,会变成西南风。

    而朱见济又提前吩咐了巩珍,让他去罗马故地打探一下西方世界目前的情况,用时应该会长一些。

    还有奥斯曼帝国的问题。

    此时的奥斯曼正处在极速扩张的状态下,要想去欧洲,就必须跟他们进行交流,或者绕着非洲大陆转一圈再过去。

    毕竟红海那边的苏伊士运河在这个时间点还没有影子呢!

    好在比起陆路来,海路没多大阻碍。

    没有多余的关卡国界问题,只要风力足够,船没散架,总是能节省很多精力的。

    “只要巩珍回来的时候,能带几个国家的使者过来,那这次出行就是赚了的。”

    朱见济返回后,还在心里盘算着。

    因为别国使者能来大明,那就意味着双方间有沟通交往的通道,可以进行商贸。

    如果对方的国家小,那大明可以把它纳入朝贡体系中,变成中国的一份子,通过官方的一些小恩惠,名正言顺的对其进行思想文化和政治指导,让它变成大明的样子,民间力量也可以辅助其国家开发。

    如果对方的国家大,还有自己的对立文明,那也没关系。

    因为这意味着大明可以拥有一个新的市场,来进行货物倾销。

    这几年来,国内的商人也挺焦虑的——

    因为国内目前的市场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了,商人们需要更有购买力的市场来爽快爽快。

    像被朱见济一手带起来的纺织业。

    虽然新式纺织方式让很多人都拥有了廉价有用的棉布,但中国几千年来的“小农经济”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

    在国内,还是有很多农民不想花钱买布,或者说不愿意总照顾老板生意,只肯买一点。

    谁让买布是要花钱的呢?

    既然需要花费,那就要求百姓家里有点余钱。

    现在大明的百姓大多才走出了“生存阶段”,正朝着实现“温饱”的目标进行狂奔,还要防着小冰河期频繁的恐怖天灾,平时能省一点是一点,以备不时之需。

    朱见济看过秘书处递交上来的财报,发现整体上而言,大明纺织业最大的买家,竟然是大明的军队。

    因为士卒们需要秋冬的衣物,越往北这需求就越大。

    属于民间购买的部分不怎么可观。

    对此,朱见济都焦虑起来了。

    原历史上英国的纺织品能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是先用暴力把原有的市场打破,然后强行挤进去的。

    就算是对自个儿,英国佬也很爽快的搞了圈地运动,让农民强行破产,只能进入工厂给他们当廉价劳动力,然后又死不要脸的把棉布给他们当工资支付。

    在打工人身上,资本家起码能赚他两次!

    可朱见济是大明皇帝,哪里舍得强迫国内百姓来买自家货物?

    只有把目光转向外国那些略有资产的普通人。

    朝鲜此前和大明签订了商贸条约,成功让大明的布匹迅速涌入朝鲜市场。

    商品倾销带来的冲击是很强大的。

    但因为惨状一般只发生在底层百姓身上,波及不到本就锦衣玉食的贵人,所以朝鲜君臣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几年里大明商人频繁来朝带来的影响。

    他们只是沉浸在跟大明分享关税的过程里,根本不关心为此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甚至因为大明开发北边新城需要人手,朝鲜君臣在李继业的提议下,还允许大明商人在自家招揽无业流民前往辽东,然后自己再通过清点人头收税。

    -->>(第 1/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骗了康熙 谍影:命令与征服 我在现代留过学 活埋大清朝 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某霍格沃茨的魔文教授 大清要完 晋末长剑 我的谍战岁月 机战:先驱者的归来 不是吧君子也防 大唐腾飞之路 寒门崛起 万历明君 红楼琏二爷 大明烟火 机战之无限边境 说好的文弱谋士,你一人战三英? 蜀汉之庄稼汉 北齐怪谈
最多阅读 诸事皆宜百无禁忌 全世界的醋都被你吃了 晋末长剑 江湖三女侠 沉溺 万历明君 折尽春风 穿成反派总裁小情人[娱乐圈] 斗罗大陆续史莱克七怪成神之路 秘密部队之龙焱 北齐怪谈 希腊神话 风声 绝世唐门之黯金圣龙 斗罗:从俘获教皇比比东开始 明末:帝国崛起 大清要完 三国:开局抢了蔡文姬 三国之开局诛杀大耳贼 大汉帝国风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