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章 剪辑风格(第 3/4 页)
“是啊,什么健康不健康的,我炒个菜,火大了、焦了,都不健康呢,又不是提倡大家把烧烤当主食。
它有群众基础,就拍它。”
“我们的节目需要争取的对象以青年为主,他们喜欢就行。”
“可行。”
聊了一会,最终领导拍板,项目也就定调了。
王总监作为总策划,在总监制也就是胡副主任的领导下分派任务,当然,胡副主任主要也是为项目配备资源、保驾护航乃至商业上的一些运作,具体怎么拍,怎么组建团队,他一般是不过问的,事实上,讨论会一结束,他就带着几位领导离开了。
“丽静带领策划组,负责统筹、联络工作,熊导演负责后期,可以提前想想音效、字幕等工作的展开了,老郭你熟悉对接工作,这方面就交给你了。
另外,按照我们一开始的打算,《人生一味》没有嘉宾,但针对那些烧烤摊老板和食客的沟通、采访,还有配音工作,我们需要找位专业人士。
各位,有什么推荐吗?”
说是推荐,王宽第一个看向了后期组的方向,他们那里接触到的播音主持最多,也最有发言权。
“我们这档节目需要的播音人员主要是后期录入和一定的采访工作。
我是这么想的,节目大致的剪辑风格以文案的几个标志性词语为主干,多剪切、碎片化的呈现镜头。”
说起自己擅长的,熊导演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比如,咱们的第一个选材无肉不欢,文案写到肉,我们就切几个有关肉的画面,猪肉、羊肉、牛肉,聊到具体的烧烤摊,镜头瞬间切过去,自然而然的聊起烧烤摊摊主的事儿,和他的拿手招牌,等到食材本身的镜头转过去了,再来回在食客们大快朵颐和摊主忙着烧烤的画面里切换,形成镜头上的交互,最后是食客们饱餐一顿离开,空留桌椅板凳和忙碌过后歇歇气的摊主们……”
嗯,照熊导演的意思,他会保持景别的连续变化,从而表现画面空间性上的完整和连贯,充分调动观众声临其境的视觉感受。
另外,他想在每个单元的开始、中间、末尾,各插入一个景物镜头(也就是空景,没有人物、食材,单独的景物),如此做会有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的作用。
同时具备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艺术效果很满足人生一味的立意,在镜头的时空转换中调节影片节奏。
说的简单一点,熊导演对该节目初定的剪辑风格就是以旁白的相似性进行转场。
也就是借助旁白内相似的镜头元素进行联接。
例如《未麻的部屋》中,人被杀害后,传来警车的鸣叫声,下一个镜头就是一个小孩驾驶着玩具警车从画面驶过,场景由此过渡到小丽和雪子的演唱会。
《千年女优》中,前一个镜头是在开往满洲的轮船上,千代子与岛尾咏子在对话,下一个镜头是已经在满洲的她们在戏中针对同一话题的对话,这两个场景的衔接就是依靠声音,使得节奏紧凑,还过滤掉了众多不必表现的情节。
镜头语言都是相通的,《人生一味》每一个单元按照经视频道的需求要控制在45分钟左右——45分钟加上广告,一个小时也就过去了。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