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九〇章 大明遗民(第 3/4 页)
毕竟塔朱拉苏丹国只能算是一个袖珍国家,总共的人口加在一起也就只有不到五万人。
主要以放牧和捕鱼为生。
112师是一个新编师,师长名叫赵大志,这是一名打仗严谨认真的军官,平时话不多,参军的时候已经三十几岁,现在将近四十岁的人人,终于熬成了一名少将师长。
这在复兴军内部也算是一名老将了。
这位赵师长是一位非常勤奋的人,他也是一个急性子,只要是上峰交给他的事情,他就会绞尽脑汁地做好。
他对手下也是急公好义的性子,甚至拿出自己的军饷来接济一些有困难的士兵。
而他自己的家人到现在还住在乡下,其他军官早就在城里安家,将孩子转到城里上学。
就他的家还在乡下,他的妻子甚至还种着官府分给他的公田。那还是他刚参军的时候得到的。
这个师是组建南下军团的时候新编的,士兵大多来自粤西以及交州地区。
这些兵的身材普遍不高,但是战斗力非常了得,而且战斗起来悍不畏死。
112师在进攻海峡殖民地的时候立过战功,那时候他们跟着李秀成一起进攻马六甲城,在丛林中快速穿插,堵截住了敌人的退路。
杀的那些土邦士兵闻风丧胆。
赵大志带人进入塔朱拉城的时候,当地的已经处于无政府状态。
赵大志只能找阿曼人帮忙在城内找出几个德高望重的人先稳住城内的形势。
可是他们还没有行动,就有当地人主动找上门来了。
来人的面孔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当地的土着。皮肤黝黑,鼻梁扁扩。
不过来人说的却是汉话,而且带点江宁附近的口音。
来人自称名叫钟思明,是明人后裔。
钟思明一上来就泪流满面地跪在地上磕头。
在赵师长的询问下,他才叙述道:“将军,祖上是当年跟随大明船队下西洋的水手。当年船队最后一次到这里,在海湾停靠补给。在下的先祖因为在海上染病,被船队留在了塔朱拉,一共留下来的有53人,其中11人没有熬过去,很快埋骨他乡。”
“在下的先祖和剩下的人用郑大人在当地买下的土地建立了一个村落。暂时居住在这里,以打鱼和手工业为生。”
“后来船队再也没来,先祖就跟村子中的一些青壮娶了当地人为妻。传到我这里已经一十八代。先祖发现与当地女子通婚,所生孩童皆会留下当地人的样貌特征,生怕几代之后,大家都不知道自己乃是明人之后。”
“于是大家开始修家谱,并且让识字之人教授孩童读写汉字,同是要求所有孩童都必须学习。当初建立的村子叫做明村。”
“当地人也习惯称呼我等为明人。”
赵大志接过那人手中的族谱,泛黄的纸页上有一代代人的记述。
上面不仅仅有一辈辈人的姓名,还有一些大事儿。
“那你们的村子在什么地方?”赵大志问道。
那人听到赵大志的文化,哭得更加伤心了:“将军,我们的明村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当地人给攻灭了。”
“我等明人都逃散到沿海各处,不过大家都保留着族谱,谨记祖宗教诲。”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