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第 2/4 页)
“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
虙羲封泰山,禅云云;
神农封泰山,禅云云;
炎帝封泰山,禅云云;
黄帝封泰山,禅亭亭;
颛顼封泰山,禅云云;
帝喾封泰山,禅云云;
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
禹封泰山,禅会稽;
汤封泰山,禅云云;
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
《路史》中记载,作为炎帝后裔的蚩尤“兴封禅”,也透出封禅起源的消息。
以上诸说,显示了封禅起源的纵向系统。它虽开法构成信史,却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封禅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汉代班固《白虎通义》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
《五经通义》曰:“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也就是说封禅似乎纯粹出于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当然更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