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第 2/4 页)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北魏洛阳城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宫城、内城、外郭城。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灭亡,洛阳城沦为一片废墟。
综述:
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相继定鼎的数百年里,汉魏洛阳故城在发展过程中有两次大的变化。
一是三国魏时修建洛阳官,并在大城西北隅修建了一座具有离宫性质的小城——金墉城。
二是在北魏宣武帝时兴建外郭城并筑坊320。
这两次建设尤其是后者,不但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而且奠定了汉魏洛阳故城今天的规模: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
据现代考古实测,当时的洛阳占地100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
北魏历孝文帝(宏)、宣武帝(格)、孝明帝(诩)、孝庄帝(子攸)、节闵帝(恭)、孝武帝(修),以洛阳为都共42年。
此后,在北周宣帝时,又调兵大修洛阳宫、常役使4万人。
将邺城六府迁于洛阳,又将原迁邺的太学石经迁回洛阳。
据《周书·宣帝纪》记载:“其规模壮丽,逾于汉魏远矣。”
但因时间短促,皆未完成。
至隋统一全国,因北魏灭亡而荒废的汉魏洛阳城残破不堪,隋炀帝在洛阳另辟新址,大规模营建东都洛阳。
汉魏洛阳城外郭城现存平面为长方形,南城墙因洛河北移被水冲毁。北、东、西3面城墙保存较好。
部分地段高出地面5~7米左右。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