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九章 新势力(第 2/4 页)
讲道理,玩儿电影的也算文人的,俗话说,文人相轻,碰见感兴趣,能探讨的话题,这帮人还是挺积极的。
小钢炮挺谦虚,上来就感谢多兰,
“我首先得对多兰导演说一声谢谢,《妈咪》还有《汤姆》里的画幅变化着实让我大开眼界。拍了这么多年的电影,情绪和画面一直是相连的。但是我没想到,画幅变化也能跟情绪、时间、故事连在一起。
筹备的时候我想到了这一点,本来想稳一点。但转念一想,老都老了,想做点儿出格的事也没啥,任性一点呗。但人家已经拍了一个方的了,我不能模仿那么没劲儿吧,所以我就拍了个圆的。”
“我们的老师都是阿莫多瓦,这种叙事手段他早就用过了。”
多兰笑笑,又道,“圆形的画幅的确给人一种很特殊的感觉,首先会感觉,那是一个画框,其中的画面是中国的水墨画。接下来会感觉有点害怕,给人一种从暗中窥探的感觉。”
“我们中国有规矩,方圆的说法,什么时候用圆,什么时候又改成方,都不是乱来的,我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所有圆形画幅都用来拍摄李雪莲在家乡发生的故事,而正方形的画幅则用在了大城市,这说明大城市会更有规矩,更加的规范。”
一帮人从伯格曼谈到费里尼,又研究对比了《布达佩斯大饭店》、《山河故人》等几个电影,这些也都通过画幅变化来表现时间的推动,都算是如今电影表达的创新者。
相对于乐呵的电影人,记者们就不那么乐呵了。
你们言谈甚欢,我们回去怎么写?
“请问多兰导演,你怎么评价这部电影?”一个记者起身问道。
“我很欣赏这部电影,画幅的变化极大强化了场景的美观性,人和景的比例更加协调,很有中国画作的美感。”
“我也这么认为,”维伦纽瓦来了句俺也一样,“我在拍摄《降临》的时候,曾经想过如何体现外星生物的文字。最后决定是使用类似于中国水墨画的形式。这种画作的内涵更加丰富且隐晦,我很高兴导演能将他们应用到电影里来。”
记者们不高兴,王忠磊很高兴,这俩老外还挺给面子。
回去就吹一波“多兰、维伦纽瓦倾情推荐,《我不是潘金莲》惊艳多伦多”···
一个国内记者忽而起身,“万年,你对范小姐在电影里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国外的记者还没啥感觉,国内的几个人都笑了。
“怎么回事?为什么你们都笑?”一个老外问。
“这就相当于,让爱德华·诺顿评价金·卡戴珊的演技!”这老哥用了个特到位的比喻。
顿时老外也笑了,会场里充满了欢乐的空气。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