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三百四十二章李世民(第 3/4 页)
如此一来达到了封建帝国从衰落到强盛的恢复。
这一切完成后他就相当于给天下人交代了一个还算不错的答卷。
这就是现实。
他没有开创出任何开创性的制度,他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因地制宜,但这也正是他的高明之处,有些时间,与其去开创,不如去维持。
危难之时开创新的路途是正确的选择。
倘若不是危难之时,你在一切都欣欣向荣时冒冒然去打破阶级利益,开创新的没有根据,一时半会看不到利益的制度,那不就是开玩笑嘛?
或者说,你为了自己的功劳,非得建设出一个恐怖的政绩,然后你不管不顾的进行下去,那你铁定倒霉。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也是这么不讲道理。
李世民、光武都是如此,两人都没有开创新型的制度,但是两人都活了下来,两人都成了最大的赢家。
王莽和隋炀帝都进行了开创性的东西,但是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被人取其精华了。
李世民从杨广身上意识到,不是开创性的东西不对,而是看你怎么玩。
比如从隋炀帝身上,李世民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做事得快准狠,有时候多治几次标,也能治本。
假如一件事没办法快速解决,那么不妨把他变成分段解决,变成长期任务,顺带还能让自己充满斗志。
贞观四年征讨突厥,李世民选择了快准狠,抓住机会一次拿下颉利。
而面对草原,李世民并没有在当时选择全面开战,而是选择了一次一次来,对铁勒对薛延陀对吐谷浑等等国度,都选择一次又一次对战,没一次都是快速出手镇压下去,拿到最大的战争利益,然后短暂暂停战争。
这点看秦昭襄王就知道了。
昭襄王对六国采取的就是这样,在秦朝没有一举吞下天下的实力时,每次战争发动,都是获取足够的利益,让自己恢复的比对方快就可以了。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