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古建国的营生(第 2/4 页)
如果是到了京都、海市这些大城市,或是青城或是南方的这些个沿海城市,许多周围的朋友同事亲戚什么的都会央着他给带些新鲜特产或是吃食这些回来。
古建国基本都不会推辞,全都答应给他们带回来,这买回来的东西都是保质保量令人满意的。
他也不从中赚差价,于是就有更多的人辗转的找到他这里来了。
虽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那个经济实力每次都有要带的东西,可这人多了,这家托那家的,总有个亲戚邻居的家里要办喜事的,能有门路从大城市置办一些结婚用品的,大多数人都是乐意掏这个钱的。
于是这么些年下来,单就这一项,给古建国着实是积攒了不少的人脉和人情,这认识的人多了,很多事办起来自然也就方便多了。
再者说,这自古以来贸易就是个赚钱的大行当,南货北运北货南运的,丝绸之路说来也是这个道理。
但到底是新中国新政策了,不允许私下买卖,全国统筹,买什么东西都要票。
古建国就是一个搞运输的,他能借着工作的便利来回的倒腾倒腾,虽远称不上贸易二字,但就只这些,这些年他就积攒下了不少的东西。
古建国从部队转业那年他22岁,正值1956年国家大改造完成。
在经过最开始的一段适应期,他从开始主要跑周边城市的短途慢慢被委以重任跑更远的长途运输,其中就包括了一些大城市。
古家老两口自己有补助和村里的公分,因此不要求儿女们把工资都交公,只是每月根据个人的工资多少上缴一小部分给二老,一是以示对老人的孝顺,另外也是老人帮着孩子们攒下些钱,以后有了什么大事了可以支取使用。
因此,古建国进纺织厂的时候手上是很有些钱的。
他在部队上干过五年的时间,最后更是到了连长的级别,这么些年下来积少成多的,钱也不算少。
他自己没什么花销,从提干开始有了工资后,也只是每月五块后来十块的寄回家。
他那时候没结婚不用养家,只自己一人的一应生活部队上都能给全包了,基本就不花啥钱。
这么多年算下来,他手头上积攒的最少也有小一千来块了吧。
随着他跑长途到的大城市多了,后来又认识了宁荣薇,为了追求人家,就跑到京都、海市这些大城市的一些高级商场,找那些不要票的丝巾、糕点、布料啊什么的带回去送给宁荣薇讨好人家。
后来两人结婚,古家老两口给置办了缝纫机和自行车。
古建国给宁荣薇从海市淘换回来了收音机和一块琴式手表,就这一块表就花了四百多块钱呢,可是把宁荣薇给感动坏了。
跟备受感动的宁荣薇不同,眼见着自己多年积攒的身家一下子去了一小半,古建国这下可算是着急了。
他觉得这钱也太不经花了,以后有老婆要养,跟着可能很快就有孩子,不想办法可不行。
不得不说古建国那是在大城市的高级百货看多了,就以为人家京都海市的人,家家都是按照百货公司的标准过日子呢。
他就是想着自家小薇跟着自己,那就不能过的比别人差,于是他这就开始动脑子了。
经他观察发现,那些厂里的经年老司机时不时的会在出差途中夹带点儿私货倒腾一二,从中赚点儿利润。
后来古建国跟人家套好了关系,也问出了些其中的道道。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