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现场教学(第 3/4 页)
谭爱军对岳正阳算是彻底服了,一个身家几个酒楼的大老板,竟然对砍价也是这么拿手啊!
见岳正阳和摊主磨来磨去,最后,还是谭爱军自己决定,一百块就买了下来。
交易结束之后,岳正阳也没有兴致继续待下去,而谭爱军荷包也不充实,只能和岳正阳一起离开。
“想要掏宝,你还放不下虚荣心,放不下面子,那可不行。”
回去的路上岳正阳教训谭爱军,要知道一些脸皮厚的,蹲在地摊上半个钟头都不带动的,能把摊主活活的磨死。
“三哥,您平时都这样砍价的呀?”谭爱军忍不住好奇问道。
“很难说,有时候比这还狠。今天已经算好的了,要不是你先开口了,五十块我都能拿下。记住了来这里一定不要先问价,一但问价了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就代表你要买这件东西。”
像岳正阳这样的铁公鸡,怎么会把更多的利益放给地摊摊主呢?捡漏不就是这样嘛。
谭爱军没有将买来的盒子当成一回事,刚才买下来,其实也是因为他挂不住面子。
“拿出来我看看。”岳正阳对谭爱军说道。
“好像是女人用的东西。”谭爱军拿出来,说了一句。
他猜测,应该是化妆盒吧!不过,这么小的化妆盒,比较少见,因为这么小放不下什么东西。
“这是胭脂盒,明末清初的物件,值点小钱。”岳正阳看了一会,对其说道。
说到胭脂,那就不得不说张骞这个人了。
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
所谓“胭脂”实际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
像《红楼梦》里小丫头们逗弄宝玉,说我这嘴上有新淘的胭脂膏子你吃不吃,那胭脂膏子想来就是这种做法。
我国古代妇女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