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第 2/4 页)
走在古老的石板路上,听着熟悉的京腔,还有街道小贩贩卖的脸谱,他知道自己喜欢这座城市,爱这座城市。
到处都是叫卖声,卖冰糖葫芦的,卖馄饨小吃的,修鞋的,卖一些小家伙什儿的,都有。
还有那不停喊“磨剪子嘞,戗菜刀”的匠人,也有穿着体面长衫提笼架鸟的少爷老爷们,街面上热闹的很。
与古代没啥区别,与申市的现代繁华是不能比。
各色茶馆,小酒馆数不胜数,京都人喜欢泡茶馆泡小酒馆,一两杯水酒一碟花生米,能吹牛吹一下午。低档的茶馆酒馆都是一些力夫,穷人吹牛的地方。
富人都去那高档的茶馆酒馆喝茶叙旧,回忆家族往日荣光。
当然再古老的京都,也有那么几家新式的酒店,咖啡馆,西餐厅。只是去的都是新式人,上过学,或者留过洋,还有在京都的外国人。
好好的逛逛,也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沈清和走进一家买卖古董的博古斋,里面有一人抱着一个木盒子,和博古斋掌柜的讨价还价。
掌柜的作死的压价,卖东西的人当然是高高的喊价,谁也不让谁。
卖东西的人肯定是等米下锅的,肯定也是落魄的八旗子弟,看看穿的那身衣服,还有那露出脚趾头旧棉鞋就能暴露他的家底。
怀揣的木盒子,抱的紧紧的,此情此景,沈清和摇晃着脑袋,不说什么,这样的事情,满京都到处都是,每天都有变卖家产的落魄子弟。
他也没有啥心思收购,就是收购也是暗地里,伪装过后的自己,可不是如今这样,大咧咧的收购古董。
三四十年代变卖古董最多的城市就是京都,不少败家子见月的变卖祖产。
以后有的是机会,不管以后有钱没钱的,都不能明面上收购古董字画。
看了几眼,沈清和没有说话,只是对博古斋多瞅几眼就离开。
离开的沈清和,运气不错,还真找到一个聘请兼职账房的,给一家陈记油坊做账。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