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大导演(28)(第 3/4 页)
萧长乐叹了口气,眉目染上哀愁,“也不怕您笑话,我们徽戏如今式微,想赚钱的都去唱京剧了,现在班子里人丁零落,走的走,病的病,连一场《贵妃醉酒》都凑不齐人了。”
清朝乾隆年间是徽戏发展的鼎盛时期,大名鼎鼎的四大徽班进京就是发生在乾隆和嘉庆年间。
然,世间万物都逃不过盛极而衰。
徽汉两调合流,吸取昆曲、弋腔、秦腔的长处,形成新的剧种——京剧,一出现就迅速挤压了徽戏这个老前辈发展的市场,从此以后徽戏就彻底一蹶不振,到解放前,徽戏差点成为绝唱。
等到共和国在1951年进行普查时,当时在世的徽戏老艺人竟然只有72人。为了抢救和发展徽戏,同年5月,安徽省成立了第一个徽剧团——休宁县“群乐徽剧团”。
而现代徽戏则就是在这最初的72个老艺人为基础发展延续下来的。
乐景恍然:“所以你才想转行?”
由梨园转向荧幕的跨度也不算大。毕竟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的就是京剧。如今倒是有很多戏剧演员走出梨园活跃在大屏幕上。
“是啊。”萧长乐不好意思的抿了抿嘴,眼神坚毅,在这一刻脱去了相貌中属于女子的娇柔,有了几分男儿的刚强之色,“领班从小把我养大,台里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现在他们缺衣少食,我总不能不管他们。”
倒是一个有情有义的汉子。
乐景好意提醒,“……你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你总不能养他们一辈子。你们戏班其他人呢?他们也要自力更生才是。”
“他们年纪都大了,一生伤病,也没法出来工作了。”萧长乐搓了搓脸,苦笑道:“现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起码我这张脸长的不错,拍电影来钱快,也能给他们平时生活花用。”
乐景虽然同情萧长乐,也很可惜徽戏这门传统的没落,但是他的下一部电影是讲黄包车夫的,实在是和徽戏不搭啊。
他垂目对上萧长乐哀求期待的双目,有些不忍心,但还是打算回绝他。
“很抱歉,我的下一部电影是讲黄包车夫的故事,你长的太好了,电影里没有适合你的角色。”
萧长乐眼中的光骤然暗淡下来。
他强笑了一下,不死心地说:“我也可以扮丑!我可有力气了,拉的动黄包车!”
乐景目露不忍,只能再次重复道:“我很抱歉……”
萧长乐也知道自己的要求很异想天开,也不做纠缠了。
但是他并不是那种会轻易放弃的人,相反,他不会放过一切机会。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