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第 2/4 页)
当北燕使节团要入京畿的这天清早,谢令鸢也从丽正殿出行。
车辇走在宫道上,近宫门的时候要下车。
出乎意料的,宫门外,莺燕群芳簇着十几抹衣冠靓丽的人影,仿佛繁花竞相盛放。
她从车辇上下来,见是丽妃、钱昭仪、宋静慈、韦无默、谢令祺等人。
此情此景莫名熟悉,一瞬间,谢令鸢几乎忆起自己被贬出宫时,妃嫔们也这样来相送。
这时光倥偬,让她有片刻恍惚。
她们上前挨个问候,宋静慈才道:“北燕虽说议和,然而表象不惊,内里未必不是暗流汹涌。
姐妹们商议了一晚,总是不放心,想来嘱咐一句——和谈固然要紧,但北燕若有什么图谋,或提荒唐要求,我们也不怕再打一仗。
只望你不要委屈了自己,万事保重。”
谢令鸢感到心头一暖,想来九星都猜到,她是为了解决北燕国师的麻烦,才出面应谈。
她点点头:“我会记得。”
记得你们的关心牵挂。
走出去两步,她忽然又道:“……谢谢你们。”
众人一怔,笑了起来:“何必虚言这些啊。
德妃,一路顺遂。”
谢令鸢回首,向她们一笑。
——
北燕使节团的车队浩浩荡荡,从涿郡一路出发,经过一个月的赶路,在鸿胪寺安排的驿站休停,终于踏入了长安。
春明门外,春花繁盛,朱雀大道一如往年那般热闹,许多民众夹道两侧相迎。
因除了京师戍卫外,不得有超过百人的士兵进长安城,也不得携带重兵器,所以使节团骑护兵们驻守在长安城外,睿王爷等人则在仪仗下入城。
对睿王爷来说,独身进城也没什么可担心。
他一人可挡百,在千万大军中杀进杀出;国师更是于不动声色间置人于死地,令人闻风丧胆。
骑在马上,睿王爷的目光,扫过大道两边翘首以望的晋人,微微一笑。
虽然今非昔比,北燕在冀州连打败仗,然而他依旧气定神闲,这是长久以来的强大所带来的自信。
忽然,几朵粉色的花被扔进了他的怀里,芬芳沁人心脾。
他低头拈花,微微一笑,向着路边掩唇娇笑的女子,也勾起一个俊美动人的笑。
心道,这晋人崇美真是一点未改,女子还是这般爱看美人啊。
街道上的平民姑娘们满目含春,俏生而立;两旁阁楼上,扶栏之后的女子都戴着面纱,身后跟着侍女,彰显了高贵出身。
一眼望过去,长安城的街道上——春风拂过,飞花落红、面纱披帛齐飞,整个长安城都仿佛瑶台仙都。
睿王爷回头看身后的车驾,以垂幔遮挡的华车里,寂寂无声,国师似乎对长安街道并不感兴趣,甚至都没有掀开帘幕看一眼。
要是他肯露一面,也不知会有多少女子,为他倾倒。
睿王爷正这样想着,又是一阵春风拂来,吹开了帘幕无重数,那纱幔飞起,逐渐露出银发下的雪肤、红唇、高的鼻、如平湖净月的眼。
国师,傅临仙。
纱幔露出一角,车里的他淡漠平视前方,四下民众忽然为之一静。
睿王爷心中暗道一声,糟糕!
下一瞬,鲜花、瓜果、香囊、手帕……有什么扔什么,国师的车驾,变成了满载瓜果蔬菜的花车,要不是有帘幕遮挡,那画面一定很美,睿王爷简直不敢想象。
而国师无动于衷,目不斜视,华车在人群的仰视中淡然驶过——
近百年了。
他终于再一次,踏上了长安故土。
长安风情,真是令人怀念啊。
——
进入长安内城,礼部尚书蔡瞻和鸿胪寺官员相迎,由于天子王师尚未归,洗尘宴是由晋国议和主事德妃来主持,设于垂拱殿。
北燕使节团不住感慨,晋国如今算是进入了女主时期,可中原人向来视女主为颠倒阴阳,也不知这样的主政局面会持续多久。
席间觥筹交错,两国官员推杯换盏。
这次再不同于两年前的忍辱负重,晋国官员畅快谈笑风生,北燕官员心中不忿,却也无话可说。
谢令鸢坐在上席,目光从睿王爷身边扫了一圈,微笑道:“贵国国师怎的没有入席,莫不是嫌我国招待不周?”
“岂敢。”
睿王爷举杯笑道:“本王替国师,谢过德妃娘娘关心。
国师乃身体抱恙,他已托本王,敬祝娘娘……福寿安康。”
“客气了。”
谢令鸢一饮而尽,指间酒杯杯口朝下,向他示意,笑道:“是本宫要感谢……国师一直以来的关心,才惦记着想见一面。”
“该见的时候,总会见的。”
睿王爷亦含笑,目光里明明灭灭。
他们话语里打了几道机锋,却还是相视而笑,尽在不言。
酒过三巡,谢令鸢说完祝辞,让众人放开喝,便起身去了殿外醒酒。
垂拱殿后面是御花园,前面是太液池引流过来的环湖,水上有湖心亭。
郦清悟正靠在湖边假山上等她,月华朦胧,淡彩穿花,为他蒙上一层清辉。
有他在这里,四周倒是没有能跟来的人。
谢令鸢走近,关切问道:“你怎么样?”
“尚能支撑两日。”
郦清悟看起来镇静如常,他道:“不过北燕国师不是好骗的,他应该已经起疑了。”
谢令鸢怔了怔:“怎么讲,他看出什么端倪了吗?”
郦清悟摇了摇头:“他方才察看后宫,不知为何,忽然用了窥探术,被我挡了回去。”
谢令鸢沉默,北燕国师此举,应该是想趁两国和谈的时候,暗地对九星下手。
但窥探是用在察识人心上的,他这样做是察觉了什么?
不过至少已经得知了北燕图谋,她道:“不管他有什么猜忌,明天见机行事。”
——
银色月华洒落人间,宛如清霜。
乌鸦绕树,树影横斜,国师站在仙居殿殿顶的雕甍上,偌大的皇宫在月色下静立,三宫六院被他尽收眼底。
虽然从进入长安起,一切都很正常,然而正是这种波澜不兴的平静,才让国师生出了疑心。
他的腰上,系着两个有些陈旧的铃铛,在月下风中轻轻摇曳,传出常人无法捕捉的声音。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