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捣乱的孩子(第 4/4 页)
现在这批的老爷,他们的父母,有的就是他们本人,就是当年的开荒的佼佼者,那个年代,只要你肯干,就不用担心土地的问题。
所以,那个年代的村庄,比较有特点,因为都是逃难过来,骨子里面的冷漠,肯定不放心别人,所以不和别人住一起。
但是,又不敢一个人住的太偏僻,否者,遇到一点意外,死了都没人知道。
那个年代的意外很多,小病小灾就不说了,要是遇到土匪打劫,或者下山狼,那个时候,又需要大家团结起来了。
所以,那个年代,逃难到这里定居的人,都是隔个一两百米,搭一个棚子,遇到灾难的时候,大吼一声,相互之间,可以守望相助。
于是,就形成今天的棚子格局,隔个几百米,都能看到几户人家,住的特别分散。
当然,也有住的比较集中地方,比如说蔡庄村,他们那里就有百十户人家,他们大部分都是当地人,或者搬迁的过来的亲戚。
蔡庄七社的社员,大部分都是河阳逃难过来的,现在,和老家那边还保持联系呢,这几年,还有老家的亲戚过来呢,当然,也有人回去祭祖,
好像前几年的时候,周家的老家有长辈过世了,周正明和周家的几个本家兄弟,专程回老家奔丧过。
这个年代的老爷,比较有特色的,最早逃难过来的人,因为较早的开荒种田,所以,他们都成为有田有地的人家。
战争在继续,不断的有人逃难过来,后面逃难的过来人,只能租种别人的土地,形成了老爷和穷人的关系。
可惜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的情况,又反过来了。
周家,又成了落魄之家了,现在,周大毅为了工分的问题,在绞尽脑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