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明朝那些事儿(第 3/4 页)
原来他并不怕死,而是他的使命没有完成,所以他还不能死。
……
当时间线跨过1363年,这一刻会议室里的众人额头都开始不约而同地冒出一层层的冷汗。
如果说《明朝那些事儿》在1363年时间线之前还只是很有意思的话,那么在这个时间线之后就变得有些惊人了。
首先李浔老师推导出的鄱阳湖大战极为精彩就不说了,毕竟李浔的水准大家都心知肚明,可最夸张的是,这书的后面竟然如同论文一样给出了史料的出处!
一段架空的历史哪来的史料出处?当然是作者自己瞎编的!可问题是瞎编的史料真的能编的这么似模似样吗?
甚至能达到让人恍惚间以为真的存在这样一段历史的地步?!
明明知道自己阅读的是一段架空历史,却偏偏就是觉得这段历史无比的真实,甚至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这种感觉简直让人抓狂!
小说的时间线推进极快,但却丝毫不损其真实与厚重。
从朱元璋翻阳湖大战陈友谅,到击张士诚,再到出兵北伐,远征大漠,最后终于建立大明王朝。
这段完全虚构的历史在李浔的笔下变得无比的真实及可信。
接下来胡惟庸案、蓝玉案,牵连之广,手段之狠,李浔落笔虽诙谐幽默,可众人还是感到一阵阵后脊发凉。废除宰相、设立五军都督府、改革官制、设立军户、锦衣卫,方方面面事无巨细,各种推演,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所有人都在不约而同地思考朱元璋所作所为的合理性,以及所必然引发的一系列影响。
可没有人注意到的是,此刻在不知不觉间,大家脑海中竟然已经建立起了一个整体的,关于虚构的大明王朝的整体印象。
并且这个印象还隐隐比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两汉魏晋唐宋还要深刻。
这里很多人都不知道两汉魏晋的官制,可大明那无比复杂的,完全虚构的官制,以及官制设立之初的背景,大家却都已经如数家珍,并由衷地赞叹其设置之妙。
值得一提的是,李浔在创作《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并没有完全照搬原著,而是有目的地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增减,但却又完全承袭原著的整体风格。
所以说李浔这版《明朝那些事儿》实际上要比原版来的更细致一些,一些原版中没有的东西,在这版中李浔适当对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至于李浔这么做的原因,当然是原世界大明真实存在,读者不懂地地方可以自己去查资料。而在这里大明完全就是一个虚构的王朝,有些东西他不写出来,读者就不可能会知道了。
不知不觉时间就到了下午五点,正常来说此刻大家应该打卡下班了,可整个会议室里却没有任何一个人站起来离开,甚至是没有任何一个人注意到下班时间竟然已经到了。
不时响起的伸懒腰的声音说明大家已经一口气看了很久。
书中的时间线终于来到了1398年,这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了。
会议室再次响起叹气声,短短半天时间,李浔已经成功让朱元璋的形象在所有人的脑海深处扎根。渐渐的,建立了大明王朝的朱元璋代替了1363年死于翻阳湖大战的朱元璋,成为在座所有人脑海中最为印象深刻的形象。
朱元璋死后,由孙子朱允炆登基,很明显朱允炆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而朱元璋第四子朱棣身边也渐渐聚拢了一些能人异士。
比如道衍和尚,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乱世之臣。
一个拜了道士为师的和尚。
有些人天生就是要来造反的,道衍和尚姚广孝就非常热衷于此,朱棣本不想造反,他当然想当皇帝,但他不想反,但有时候命运就是会逼着你不得不反。
朱元璋早已为继承人清除了可能存在的一系列威胁,如果单看力量对比的话,朱棣几乎没有任何胜算,但谁让他的对手是朱允炆呢?
很显然这个被文武百官寄予厚望的皇帝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