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最后一场(完)(第 3/4 页)
他现在跑的,有点像长跑跟随战术一样,始终跟着瓦里纳身后。
他也没有急于加力猛超过去,现在瓦里纳的速度,林幕要想马上超过,需要改变的速度确实太大。无论是什么情况,哪怕是稍微压压前期的速度也不能被对方带偏节奏,这是一名成熟运动员的保证。
一百米过去,一百五十米过去,二百米过去。
最后一棒已过半程,一马当先的瓦里纳,跑的越发自如。只是他的心里可没有身姿上所表现出来的这份自如。
身后的压力,越来越近。
肯定是华夏人没错,还是他自认目前跑不过的华夏人。
本来他能自信、自如的根本也是因为他的队友创造了好几米的领先优势。
可随着半程过去,自如依旧,自信却已越来越少。
4米,3米5,3米,2米5,2米……
在林幕没有可以把速度提到极限的情况下,两人之间的差距已经被缩小了一半。
感受着自身的状态,林幕默默的开始准备进入他最后一段的节奏。
他要加速了!
二百五十米……
林幕加速了,同时,瓦里纳似乎也是感受到身后的压迫,也把速度彻底的加了起来。
到了此时,已经是实力和毅力的最终角逐。
噗噗噗的脚步声在赛道上回响,凌乱却也有序。
8名选手无论位置如何,各自都再没有任何保留,然而,本来就有的层次因为硬实力的对决变的更加分明。
就如同长跑一般,8名选手被分出了两个非常明显的大集团。
第一集团,瓦里纳依然领先,林幕越靠越近。
第二集团,巴哈马和俄罗斯的两位选手拼命加速,稳稳的保持住了第二集团的领头位置。
只不过,集团与集团的差距却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拉大。
十五米,二十米……
当林幕终于追上瓦里纳几乎并驾齐驱冲上直道的时候,他们与身后选手之间的差距已经被拉开了20米。
最后一段直道,4棒积累而下的悬殊差距,前二的队伍尘埃落定。
至于谁第一谁第二?
全场所有观众的视线都投注在遥遥领先的两人身上。
一道,二道,稍微隔着一些距离,并驾齐驱的两人保持着僵持的速度在向着终点推进。只是,一位是越来越快,一位却是越来越慢。
离终点还有60米……
体育场内,沸腾了!
林幕超过去了,整个接力比赛,华夏队第一次领先了对手。
离终点还有五十米、四十米、三十米……
“华夏,加油!”
“华夏,必胜!”
“……”
二十米……
十五米……
十米……
五米……
冲线!
全场爆棚的欢呼声中,凭借着超强的后半程速度能力,林幕扳回了劣势,超过了美国队,保持着领先的优势第一个冲过了终点。
“2分55秒29!”
终点线前,林幕看了看计时牌上的成绩,抬起头看着为他鼓掌庆祝的全场观众,高高地举起了双手。
……
感动于又一次金牌和国歌声,时间行到了8月24日,
今天,在鸟巢体育场上空燃烧了16天的燕京奥运圣火,徐徐熄灭。
16天的征程,随着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一声宣布,燕京奥运会落下帷幕。
每一次的奥运会对于华夏来说,就宛如是一次应考。
是应考自然有备考和考后总结。
而作为华夏举办的第一次奥运会,其时代的需要,所赋予的意义使命决定了,燕京奥运会的备考准备时间格外的长,也格外的认真。
从七年前就已经开始,从申奥成功的那一刻开始,华夏体育健儿就在各方的组织下,有序的开始了准备。
7年的计划,雅典的金牌突破,直到燕京的金牌超越,或许也是对华夏举国体制,经济和组织能力的一份认可。
同时,在这准备和收获中,有些出现和需要总结的东西,也通过许许多多的媒体和社会各界人士深刻的剖析了出来。
有人会说是体育总局整体策略的得当,有人说是各方运动员的拼搏努力不忘初心使命。也有人说,这是社会主义综合体制下,优越性的体现。
我们在诸多曾经的弱势项目上获得了突破,我们在金牌榜上对美国的强势超越。我们终于可以给这份长达七年的“考卷”判定一个分数了。
无论如何分析,从硬件到软件,从赛事组织到场馆运行,而在以竞技为最主要交流手段的奥运会中,成绩确实是很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尺。
单纯从这个方面来看,很多人乐观的认为华夏体育代表团在燕京奥运中的演出是十分完美的。也许我们已经是体育强国!
在一片欢欣鼓舞中,这一总结出现后,迅速占领了群体舆论主流阵地。
然而,在奥运会结束后的某次采访中直面媒体大众时,华夏田径突破的引领人林幕,却给出了不一样的声音。
“金牌的获得,金牌榜的超越,只能说明华夏已经是金牌大户,华夏还算不上体育强国,甚至算不上体育大国!
大国是全民体育、全民运动下,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以竞技,以夺取成绩为主。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