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9章 南部兵团的改变(第 2/4 页)
得知情况后,十六师立即组织捐款,王石磊带头把自己的奖金全捐了出去,还联系了医疗专家为老周的儿子会诊。
这件事之后,各师自发成立了互助基金,专门帮助有困难的战士。
随着业务走上正轨,南部四师开始展现出独特的创造力。
十九师的“恐龙军团”系列玩具在欧美市场大受欢迎,孩子们不仅能抱着棉花恐龙睡觉,还能通过玩具上的二维码观看科普视频。
二十师的少数民族风情系列,将维吾尔族刺绣和哈萨克族花纹融入棉花玩具,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
十八师则开发出“沙漠探险”主题套装,里面的骆驼、胡杨造型玩具都藏着微型太阳能灯,夜晚点亮时仿佛沙漠里的星星。
在这个过程中,最让人感动的是战士们的转变。曾经扛惯了锄头和枪杆的手,如今能灵巧地缝制出精致的玩偶。
那些在训练场上喊破喉咙的汉子,会为了让玩具的表情更生动,反复对着镜子练习微笑和皱眉。
一位退伍老兵在给孙子的信中写道:
“爷爷以前总觉得拿针线是女人家的事,现在才明白,把棉花变成宝贝,和守住这片土地一样,都是咱们军垦人的使命。”
三个月后的庆功会上,南部四师的成果让所有人惊叹。
展厅里,各师的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十八师的“丝路驼铃”系列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十九师的恐龙模型仿佛要从展台上跃出。
二十师的民族风情玩偶穿着绚丽的服饰。
还有十六师作为标杆,展示着从最初的“歪瓜裂枣”到如今精美工艺品的蜕变过程。
王石磊站在展厅中央,看着墙上挂着的老照片——当年军垦战士们在荒漠中开垦农田的场景,与眼前摆满棉花玩具的展厅形成鲜明对比。
他知道,这些柔软的棉花,承载着军垦人不变的信念,正像当年的小麦和棉花一样,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书写着新的传奇。
“各师注意!”南疆兵团指挥部的通知通过广播传遍每个角落:
“欧盟追加了三百万件订单!我们的绒疆卫士,要让全世界都感受到中国军垦人的温度!”
欢呼声中,战士们握紧手中的棉花,眼神里闪烁着坚定与自豪。
这一次,他们不再是单纯的生产者,而是用智慧和双手,将兵团精神编织进每一件作品,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寒冬的北疆,呼啸的北风卷着雪粒拍打着玻璃窗。
二十师的临时车间里却暖意融融,三十多名战士围坐在长桌前,手中的银针在棉花间穿梭如蝶。
新兵张小雨的指尖被扎出了血珠,在雪白的棉花上晕开一点红,但她咬着嘴唇继续将金线绣成哈萨克族的羊角纹。
“指导员说这批玩具要送给欧洲的儿童福利院,“她轻声道,“不能让孩子们摸到线头。“
隔壁的十八师传来阵阵欢笑声。技术骨干们正围着退役坦克改造的玩具填充机调试。
老班长李铁成把耳朵贴在机器外壳上听运转声,“这声音比当年发动机还顺耳!“他笑着说。
这个由军工机械厂支援改造的设备,让棉花填充效率提升了五倍,却保留着军绿色的外壳和铆钉装饰,成了车间里最特别的“战士“。
而在十九师的“恐龙谷“工作室,一场特别的教学正在进行。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