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军候(第 3/4 页)
这难说孰优孰劣。
毕竟,徐荣当初时,麾下可没有张猛、杨黥、高顺等一大票猛将。
而当上主将后,杨信开始考虑新的事情。
是不是能再招募一些良将?
……
曲军候是秩比六百石,虽然比秩千石的县令还低两级,但蚊子再小也是肉,芝麻绿豆小官那也是官,腰别军候印的杨信胆气壮了,准备着手招募计划。
——大争之世什么最重要?人才!
杨信广发“英雄帖”。
他招募的方法,却是有些特殊。
——广告。
自招募张飞时,杨信就意识到“舆论战”的重要性。汉朝多轻侠少年,北地更是多慷慨悲歌之士,重英雄敬豪杰,也都年轻气盛,容易头脑发热。
故而,携大胜之威,他将自家事迹吹——,咳咳,润色一番后,编撰成册,取名《少年杨家将》。他又雇了些说书人,在幽州、冀州等诸郡周游,四下宣扬。
杨信也是资深网文读者,装x打脸的套路贼溜,一本《少年杨家将》自然是一波三折,妙趣横生。其故事流流传街巷,文人骚客固然不屑一顾,布衣黔首却都吃这一套,游侠少年则更是心潮澎湃,心向往之。
杨信:没人比我更懂包装宣传。
而临到最后,说书先生们都要打广告的。
内容也大差不大。
其核心意思约莫是:
“我是杨信,是兄弟就来……”
“你的青春非常值钱……”
“油腻的师姐在……”
……
玄菟郡内,杨信专门设了一处招募点,招待远道而来的投奔者。
——真别说,应者云集。
虽然有点良莠不齐。
杨黥负责延接,真有本领的,当然是却之不恭;天赋才干不足的,则好吃好喝地招待,奉上盘缠,原路送返。
精挑细选后,大浪淘沙,还真捞出了些年轻才俊。
来投者多为少年,有勇烈逾人者,有机敏内秀者,有擅骑战者,甚至还有一位神射手。
但是,少年们年纪太轻,读书也不多,往往徒有勇力,一番教导后,当个伍长、什长勉强够格,再往上就不行了。
这并不奇怪。
仅仅听了几天说书,就头脑一热前来投军的,也只能是“人不轻狂枉少年”的少年儿郎。
一言以蔽之,多是璞玉,但未经雕琢,还需妥善培养。
杨信依旧日理万机,练兵讲学两不误,且有教无类,无论是新来的轻侠少年,或者原来的北地老卒,都是一视同仁。
杨信的想法很简单:师傅领进门,至于能取得多大成就,就只看个人天赋和修行了。
此外,有合杨黥、张猛、徐牧等人胃口的,就安排他们去做裨将。其实,这跟张飞一样,是在言传身教。
杨信偶尔胡思乱想,却会生出奇怪念头:这不是青春训练营?看谁能c位出道……
日子十分忙碌,但无比充实。
……
休沐日。
城中,一伙人在吃饭。
近来实在太忙,杨信偷得浮生半日闲,也吃顿好的,放松放松心情。
唯独杨黥不在此。
没法子,他负责接待投军少年,还在扮演着“周公吐哺”。当然,经过最初的盛况后,如今投军的少年越来越少,想必很快,杨黥将从此事中解脱。
“我要投军!”
正吃饭时,却来了不速之客。
说话的,是一名身高八尺,负弩悬刀的昂藏青年,个头很高,双臂颀长,稍显消瘦。
他细眼薄唇,皮肤蜡黄,但顾盼自雄,眉间有凛然杀意,让杨信想到一个成语,——“鹰视狼顾”。
青年身后跟了二十来人,个个彪悍健壮,都为勇健之士。此外,其中近半是碧眼高鼻,似乎是外族。
昔年间,杨信常在三辅间游猎,故一下就认出,那几人的服饰装扮并非鲜卑人,而是……羌族?
羌族?
西凉远在千里之外,这里怎么会有羌族?
他暗暗惊讶。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