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二 出息五百贷青田(第 3/4 页)
“县衙里打听了,放田的标准是,荒地一亩一百五十钱,劣田是一亩五百钱,中田是八百钱,上田是千五百钱,而且不得是劣钱,得是官钱。”
“咱们资助他们开荒,但不止止开荒,还要管他们的肚子,所以我们青贷给他们,他们买下田产来,脱贫,再靠种药材,给我们抵利息,抵债,连本带息还完,这些田就完全是他们的了。”
“那就是我们完全亏钱,且前期投入很大,还不如我们直接买田,雇佣人来种呢!”李福成皱眉道。
李宝京摇摇头:“不能这么说,咱们家赚了名声,比钱更值钱。”
李郸道也点头:“这确实不错,但是这几个名字,就是这些人要向我们借贷了?”
做贷款是有风险的,特别是投资这些人,更是一种风险投资,借钱给他们,不感恩,要钱时是仇人。
“宗正,还有几个族老愿意做担保,这些人都是忠厚老实的,比如这个李广元,是个孝子,他家变穷,是因为他家父母,相继得病去世,治病加上丧事才过不上日子的,需要借贷暂时缓缓。”
“比如这个李承国,他是连续生了四个男娃,养活不起,口粮不够,需要借贷。”
李宝京一项一项的说:“他们加起来,五个人,借的钱数量也不一,计量的总共是三十千。”
“低息是多少息?”李郸道问道。
“出息五百。”
就是借一万钱,一月后还一万零五百钱。
这个其实很高了,百分之五的月息,一年就要还一万六千钱了。
不过现在民间的贷款一般都是倍息,就是两倍偿还,借出去一万,还回来两万。
《北齐书》记载,北齐大臣卢叔武在乡时“有粟千石”,每至春夏时节“乡人无食者,令自载取”,到了秋天大家用收成归还,“岁岁常得倍余”。
说明普遍利息在一倍作用。
所以李宝京把“出息五百”说是低息借贷。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