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六十六 谁结婚?(第 2/4 页)
辛弃疾很早就读完了《洪武政论》第二卷,对苏咏霖的经济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胡玮倒是琢磨着这话里头的味道,觉得有点意思。
民众对朝廷有信心,觉得安全,对未来有指望,才会拿出钱来做小生意,否则都愿意买粮食躲到山野间,等着动乱过去。
所以小商户的多少,关乎着国家是否安泰,民众对长治久安是否有信心,以此作为评判标准,或许能得出很多结论。
这边胡玮想着,那边苏咏霖又笑道:“倒也不能只这样说,也不能只看中都,而要多看看其他地方,中都是国都,繁荣是理所当然的,中都要是都不行了,国家也就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了。
所以我让你们多去偏远之地调研观察,看看当地的小商户生存情况,要是偏远之地的小商户都多了起来,那才说明国家是真正的国泰民安了,那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是很有成绩的了。”
辛弃疾连连点头,表示认可。
胡玮想了想自己来中都之前泰安州一带较为繁荣的商业经济,心下多少有点骄傲。
泰安州不是中都,但是也有着不错的经济,这样说起来,他的辛苦工作也是有意义的了。
这样想着,他觉得面前这碗加了一个荷包蛋的细面都更香了,于是便低下头,呲溜呲溜的嗦起了面。
苏咏霖看着外头早市上来来往往的人群,安稳祥和热热闹闹的场面,心中颇为欣喜。
每每看到这样一幕,他便觉得再多的苦与累都值得了,大明国的这般模样,可比什么金碧辉煌的宫殿要好得多。
苏咏霖打心眼儿里这样认为,他打心眼儿里不想再次看到他在南宋看到的那些场景、看到的那些人。
民众受苦受难的历史太久远,太悠长,已经足够了,是时候该过上好日子了。
否则人类文明的存在,便是为了让少部分人过上好日子、而多数人生下来就当牛做马累死累活吗?
若是如此,这样的文明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