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七章 改元龙兴(第 3/4 页)
如果郭浩不去铲除那些隐患,以中原之力直接讨伐辽国,无论是东北的女真,还是西北的羌人,都可能会趁火打劫。
两虎相争,必定是两败俱伤,而鹬蚌相争,最后是渔人得利。
就算没有外来的隐患,征战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也是不能忽略的,如果付出的代价太大,中原内部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郭浩不想给人做嫁衣,所以他一直避免和辽国大规模冲突,因为两国实力的增加,规模大小的上限也在增加。
这次收复西北,灵州防线宋辽两国也打了一段时间,辽国想要组织大宋收复西北,而大宋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拦住辽军。
事实证明,郭浩的猜测没错,辽国不敢投入太多兵力,因为涉及的利益太多,契丹贵族不在乎那些吐蕃的奴隶。
而东北那边更是虚张声势,曹彬的海军都没露面,辽军象征性地进攻几次,就撤军了。
没有威胁到契丹核心利益,那些契丹贵族是不会拼命的,再加上女真过让出了北面的地盘,所以也说的过去。
辽国接受了现实,没能阻止大宋的扩张,郭浩逐个击破,对于华夏大地上那些没落的政权,一个都不打算放过。
二月,郭浩和内阁商议过后,觉得现有的几家书院还是不够,于是决定在各省分别建设高级书院,并命名为大学。
如此一来,幼学和大学就是民间的教育机构,而原有的几家书院升级为太学。
这个政策,使大宋的教育系统更接近后世,幼学是小学中学,大学就是大学,而太学则是研究院级别。
完善了教育体系,郭浩决定在幽州建设军事学院分院,如此两所军校,足够为大宋提供军事人才。
幽州的建设有一段时间了,郭浩还没有去看过,北方天气寒冷,冬季不能施工,所以郭浩打算三月开工去去幽州看看。
三月初一,汴梁城十分热闹。
先是出使西域的使团出发,郭浩带着皇子们送行。
正使张洎,少有俊才,博通坟典,南唐举进士,起家上元尉,累迁礼部员外郎,知制诰,后归顺大宋,在礼部任职。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