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 催稿(第 3/4 页)
主意打定,夏红军和邵祥在电话闲聊了两句,主动说起最近写了一首准备给杂志社寄过去。
没想到邵祥没说啥而是突然问道:“小夏,你一共发表的多少诗?”
“十多首吧。”
“唉……太少,没法做成诗集出版。”电话里,邵祥叹了一口气。
“邵主编,这个不着急…….”
“不着急?你该知道“全国文学奖”吗?”
“全国文学奖”?
夏红军只知道矛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号称全国文学界四大奖项,单独对于诗歌常设奖项叫“光华”诗歌奖,不过除了矛盾文学奖这个年代已经出现之外,其余都在九十年代之后,他还没听过什么“全国文学奖”!
于是,他很老实回答不知道不清楚。
“难怪啊,竟然不急不慌!”邵祥在电话里笑骂了一句然后耐心解释起来。
原来进入八十年代,国内诗歌空前大繁荣,中国作家协会在1983年主办了“全国文学奖”,可是当年的权威奖项,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全国文学奖以文体分设评委会,每届评委会的成员都是一时之选。评委会名单先在《人民日报》公示,公示期三个月,新诗奖只评诗集不评单篇,所以全称是“全国优秀新诗(诗集)奖”。
第一届全国文学奖评选1979-1982出版的诗集,一等奖7名包括艾青等人,第二届全国文学奖评选1983-1984年出版的诗集,获奖诗人舒婷、顾城等人。
“小夏,我估计明年就要举办第三届全国文学奖,将要评选1985-1986两年的出版的诗集,你不赶紧出版一本的话,估计赶不上了。”
原来如此!
夏红军瞬间明白过来,这个什么“全国文学奖”不就是以后的“鲁迅文学奖”的缩小版吗?
鲁迅文学奖也是只评选诗集而不要单个作品。不过后者内容还包括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的创作。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