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海上寄余生(第 3/4 页)
在日本人进占上海后,大量的难民涌入上海租界中。租界当局对难民的手段并不激烈,不能算是纵容,但也算得上中立。大量的难民被上海市各界组织的救济委员会、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国际救济组织、各地同乡会收容。当然,还有更多的难民当局无暇顾及,但相比以往,态度已经算是好了许多。
自然裸露的河岸与人行道之间的距离极短,余生不过是走过十几步路,便已踏上人行道。马路宽阔,枪声响起,又是半夜,街上除了几辆偶尔飞驰而过的汽车,一个人都没有。
枪声越来越近,虽然稀疏凌乱,却连续不断。显然是有一场枪战就在左近。余生判断着枪响的方位与密集程度,闪身进入一条狭长的里弄中。
这里显然与枪声响起的位置有一定的距离。余生并不敢沿着黄浦滩路行进,毕竟在如此宽阔的街道上,隐藏行迹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他没有身份证明,没有亲朋好友,也没有具体住所。无论是被巡捕房发现,还是被日本人发现,都不会有好下场。
只是事情并不按照余生的预想发展。他进入的这条里弄与另一条里弄,呈十字状交叉。进入里弄前,他听见枪声明明是大约隔了两三个街道。路还没走到一半,枪声却离他越来越近了!
并且,前方的十字路口,有脚步声传来。密集的脚步声。余生已经来不及回避。向前,会正好撞上迎面而来的人。向后,距离黄浦滩路已经有数百米的距离。一旦被人发现,就是枪靶子的命运。
而左右尽是三层高的上海民居,无法攀爬。有两三道铁门锁的结实无比,连老鼠都进不去。
余生慢慢后退,不过十几步,便有一群西洋人拐过十字岔路,朝着余生所在的街道迎面跑来。身上还穿着巡捕房的制服,手中拿着枪。
这群西洋人看见尽量把身体藏在暗影中的余生,大叫一声,举起手枪就要射击。余生大叫几声后世被应试教育千锤百炼过的英语:“i‘mchinese!don‘tshot!i‘mchinese!别开枪,我是中国人,不是小日本!”
并举起手来,做投降状。巡捕房的几个西洋人互相看了一眼,觉得衣着这么凄惨的不太可能是最近趾高气昂的日本人,便放下枪,用中文问道:“你是中国人?你会说英语?”
“没错!我是中国人,我学过英语!”
“那你赶快逃命吧!日本特务正在追我们!如果发现了你,他们也绝不会放过你的!”
话还没说完,几个西洋巡捕的身后,便有枪声响起。一个刚和余生说了两句话的西洋巡捕被子弹击中,摔倒在地上。不过倒是没有击中要害,那个西洋巡捕一阵痛呼,破口大骂。其他的几个巡捕和余生纷纷就地卧倒,或寻找能隐藏自己的位置。
摔落的手枪正好落在余生面前,居然是德国一九三二年新式的毛瑟——就是后世抗日神剧中俗称“盒子炮”的东西。能连发二十响。
余生毫不犹豫,举枪还击。这一世的他原本并不会用手枪,不过后世的他,可是半个军迷。对枪械的了解,算不上专业,却也比普通人多一点点。大学军训时,更得教官看好,比旁人多了些练枪的机会。
而后世的余生,在应试教育的磨练下,难免有些近视眼和散光,枪法无论如何也有限的很。而这一世的余生,从小练武,眼力与反应速度练得精准而快速。况且,常年练拳,手臂的力量和腕力惊人,手枪后坐力的影响较小。这一出枪,便是三发连击。居然击中两个尾随而来的日本人。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