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九、两院三台十二部(第 3/4 页)
王楷昂起头,心里暗道,终有一日,我也要让高丽的车也令四夷宾服、远人来投。
不过很快他意识到一个问题:“华夏内阁?”
“正是,济王以为,如今天下,无论是宋、辽旧土,还是流求、济州新地,皆属华夏,故此在宋、辽之上,乃华夏大国,故置华夏尚书省,管理诸邦事宜。尚书省之首为内阁总理诸事官,以华盖殿大学士充任,亦称为总理……”
周铨这次回济州,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改组原来的东海商会,将之转成一个政府。
孙诚解说的,就是周铨这个政府机构设置。
中央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其中尚书省总领国家军政庶务,中书省负责立法议政,门下省负责监察司法。这样一来,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相对分开,互不统属,既避免了权臣权力过大,又能够明确权力分工。
尚书省下设有十二部,分掌工业、农业、教育、卫生、科技、财籍、交通、水利、铁路、军务、文娱、外务,这十二部首领可称尚书。中书省设中书院、枢密院两院,每院人员若干,一应法律条令,须得经此两院决议之后才可制定生效。门下省又设三台,分别是御史台、谏议台、三法台,谏议台监督官员职司,三法台掌管司法,御史台复核三法台的案件处理。
王楷听得头昏脑涨,忍不住说道:“周公既是建制,为何不用原先的三省六部之制,而是要弄这个两院三台十二部制?”
他随口说出的两院三台十二部制,后来倒成了这种制度的正式名称,哪怕此后十二部数量有增有减,最多时多达二十七部,但两院三台十二部制的名字却是传了下来。
“时代不一样了,老东西若不改改,就无法适应新的时代,周公说了,莫看现在这两院三台十二部可用,若干年之后,恐怕也需要改才行。决定改与不改的,不是上位者的好恶,而应该是国家的生产能力!”
“国家的生产能力?”王楷有些不解。
孙诚不打算给他讲得那么详细,虽然孙诚本人对这个王楷还是挺喜欢的,可是这些有关制度设置的东西,却仍然不方便透露。
周铨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观点的支持者,他给孙诚等人同样也灌输了这个观点,他特别拿铁路为例,既然如今生产能力已经到了出现铁路火车的地步,那么就要根据铁路火车的影响力,设立管理其运行发展的衙署。因为铁路今后将大行于世,前景极为广阔,故此单独设立铁路部,可等有朝一日,铁路的重要性不那么重要了,那么就可以将之并入交通部中去。
没有得到孙诚的详细解释,王楷没有问,但在他身傍侍立的护卫却忍不住了。
“周……周公所创立的,不是万世一体的制度?”
侍卫问话,虽然有些失礼,却让孙诚笑了起来:“不,不,周公对我们这些亲近之人说过,从来没有万世不变的制度,夏行夏礼,商行商礼,周行周礼,各不相同。如今乃大兴之世,万业繁盛,十步之内芳草迭出,故此,他设中书院,以百姓中德行智者为中书院院士,又设枢密院,以各行各业中出类拔萃者为枢密院院士。这还只是第一步,若干年后,民智已开,这些院士将不由他挑选,而由百姓公推选举,甚至连他所制定之策略,也须由此两院审议批准方可实行……”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